“中医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保护好脾胃,就是在增强自身与外界细菌、病毒战斗的资本。“守胃”就是在守免疫力,不妨抓住春夏养生时机,好好养胃、护胃。
特殊时期,人们由于减少外出、饮食不节制、缺乏运动、睡眠不规律等原因,肠胃负担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疾病让很多人备受困扰。那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肠胃呢?”
五大原因致胃肠道疾病高发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多与饮食不洁与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感受外邪、脾胃素虚等因素有关。
【饮食失宜】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会诱发或加剧胃肠疾病。比如,过食寒凉,寒冷会刺激胃黏膜收缩,减少胃酸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还可刺激平滑肌,引起收缩痉挛,造成疼痛;同时,寒冷会加速胃肠蠕动,造成腹泻。
此外,暴饮暴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增加泛酸的机会。急性胃扩张会引发胃穿孔,甚至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情志不遂】心理问题被认为是很多疾病的诱因,部分人在疫情期间过于焦虑,会诱发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问题,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肠易激综合征。
【劳逸失调】特殊时期,很多人缺乏运动,胃肠蠕动减慢,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情况。同时不少人的作息规律被打乱,熬夜、赖床,还有些人早饭不吃,却常在深夜吃宵夜,很容易引发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
【感受外邪】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共餐制,很容易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而幽门螺杆菌常常会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剩饭、剩菜或熟食不加以适当贮存,就容易被细菌污染,使胃肠道感染,也会造成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胃肠炎症。
【脾胃素虚】本身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或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特殊时期就医减少,服药依从性变差,也易加重胃肠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胃肠道疾病
饮食总原则:新鲜、清淡、适当、适量、规律
第一,三餐规律,摄入适量的新鲜水果、蔬菜、优质蛋白及谷物;
第二,避免坚硬、生冷的食物,切勿过饱,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胃的负担;
第三,进餐时尽量做到细嚼慢咽,既有助于消化,又能减轻胃的负担,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第四,慢性胃病患者忌食辛辣煎炸刺激食物,尽量避免进食过热、过酸,或过于寒凉及熏烤的食物,减少对胃的不良刺激;
第五,胃酸过多者忌食过甜、过酸的食物,如红薯、番茄及较酸的水果等;
第六,容易胃胀的患者应尽量少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芋头、米粉、豆制品等;
第七,如果胃酸、胃部灼热感比较明显,应尽量避免烟酒、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总原则:适当运动,作息规律
何谓适当运动?比如,平时可以学做五禽戏,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神态与动作,由汉魏时期神医华佗创编,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也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五禽戏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相互协调配合,并通过效仿虎之威猛、熊之沉稳、鹿之安舒、猿之灵巧等,展示不同动物的动作,让身体各部位得到针对性的锻炼。此外,瑜伽不失为居家运动的另一好选择。
抓住春夏养生的时机,掌握养胃护胃的方法,也是在提高自身免疫力。当然,对严重胃肠疾病,还是要及时就诊,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以免延误最佳诊治时机。
【注意事项】
1、胃痛者,吃了胃药没改善,睡眠好、情绪没较大波动,或伴有胸闷、后背疼痛,就要警惕胃痛不一定是胃病,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即便是“胃病”,可以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功能性胃肠疾病等,也可以是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需要去医院就诊。
2、如果只是轻微的腹痛、腹泻,可能只是“吃坏肚子”,注意清洁、清淡饮食,往往能自己痊愈,但如果腹泻比较严重,一天超过三次,出现脱水而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干,或粪便中有黏液、脓血,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如果50岁以上突然出现便秘、肠梗阻症状,或伴有体重快速下降,或有大便带血或贫血表现,及时去医院就诊。
4、如果有胃肠疾病病史,吃药没好转,睡不着、易生气,或因情绪变动诱发或加重,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疾病,可以调整生活习惯在家观察。
5、年龄超过55岁者,出现新发胃痛或伴有消化不良,或出现呕血、黑便、持续呕吐、吞咽困难或疼痛、进行性消瘦,要及时就诊。
【贴士】中医预防保健方法
按摩合谷、足三里、中脘或阿是穴,可起到急则缓急止痛,缓则治本康复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揉法:仰卧,用掌揉按腹部,以腕关节为主进行回旋动作。先用右手向右转10次,再向左转10次,再挟左手,向左右各旋转10次。揉时由慢而快,再由快而慢,用力要均匀。如此反复揉10-15分钟。
按法:用中指与食指点按腹部,由腹上部向下,再由腹下部向上点按,并注意腹腔部位有无软硬块与压痛点,以及气过水声的局限性与游动性。
推法:用手掌上下、左右、前后推摩,靠手掌的灵敏性查明腹腔内软硬条块的部位与方向,以掌指的灵活性促使组织复位或痉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