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照片”背后的“大时代”,大家这样讲述衡复风貌区的“诗和远方”-LMLPHP

近日,徐汇区天平街道“小照片 大时代”主题活动——“表里兼修 城市为民”在66梧桐院·邻里汇举行。这是继“家国情怀 艺海春秋” 和“城市之光 人文天地”之后的第三场主题活动,也是“小照片 大时代”系列活动2020年的收官之作。

小照片不只是历史的回忆,更是历史的见证,以天平街道为窗口,通过一幅幅的照片,一段段的故事,一个个的案例,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活动现场,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倪福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天平居民、建筑师薛劲峰,通过小照片,分享了天平街道乃至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变迁、风貌保护、人文科技情况等,讲述了衡复风貌区——2035“诗和远方”的天平展望。

“小照片”背后的“大时代”,大家这样讲述衡复风貌区的“诗和远方”-LMLPHP

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以“衡复风貌区—2035的天平展望”为题,通过一张张照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几位与衡复风貌区有着深厚缘分的建筑师及其设计优秀的历史建筑。他表示,建筑和人都是我们的瑰宝,也凝聚了风貌区的灵魂,天平街道的历史底蕴是十分丰富的,街道的整体氛围已经达到了上海2035整体规划中“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品质要求。

而天平街道岳阳路320号,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摇篮,堪比“两弹一星”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就是在这里完成。倪福弟教授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6年,他从建于1920年代的老大楼说起,通过一组照片生动介绍了园区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就,普及了科学知识。他表示,街道为园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服务,园区也为天平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二者交相辉映。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先生长期从事近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对特种文献尤其重视。他通过一张张老照片的故事,将上海图书馆旧址新颜和馆藏特色娓娓道来,他表示照片是很好的一种媒介,有助于历史研究、社会风俗研究、城市风貌展现、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意义和重要价值,他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一部讲述天平故事的历史画册。

作为天平居民的建筑师薛劲峰,祖孙四代都曾生活在天平街道的高安路18弄。为了此次活动,他特意从母亲和远在国外的姐姐那里征集照片,也勾起了更多的家庭美好回忆。薛劲峰还参与了街道多个居委会、邻里汇的改造,这让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不仅要有传承,还要温暖,有家的感觉”。他表示可以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增加了邻里交流的机会,可以慢慢去品味天平的美丽。

“小照片”背后的“大时代”,大家这样讲述衡复风貌区的“诗和远方”-LMLPHP

活动的策划者、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骆新表示,“小照片 大时代”主题活动,以照片为切入口,通过邀请专家名人、设计师、居民的讲述,以不同视角的交汇,发现和解读天平,抒写小照片里的美好生活,展望大时代下的魅力天平。通过活动,天平的面貌更立体了,不仅社区居民对天平的认识更丰满了,街道工作者对城市微改造和精细化治理也有了新的启发。

据悉,天平街道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根据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多种形式主题活动,做好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讲好天平故事,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01-06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