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决定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年检,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出台有关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办法。时隔六年,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带上“紧箍咒”。虽然抽检比例低于硕博论文,但此举从制度上提醒高校和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不可怠慢,本科阶段学习不可散漫。
“传统印象”中,本科四年是“最好混”的,既没有中、高招阶段“一考定终身”的升学压力,也不必承受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负担,更远离走上社会后才需要直面的现实困扰。本科生,就是一个让高考生羡慕嫉妒,又让研究生和“打工人”无限留恋的角色。
谁都曾拥有青春,也都会留恋青春,但不妨扪心自问,当我们回顾四年本科,我们留恋青春的哪一个侧面?是图书馆里的自习桌还是寝室里的游戏桌?是课堂前排的笔记本还是教室后排的笔记本电脑?是课前课后回响在教学楼间的自行车铃声还是半夜三更酒足饭饱后飘荡在大马路上的脚步声?
其实许多本科生在踏入校园的那一刻,都曾幻想过四年后拿出一篇干练的论文,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在师生面前接受校长的拨穗。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幻想,因为当时还带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锐气。但遗憾的是,不少人的锐气逐渐淹没于相对宽松的评价标准和排名体系中,以至于在毕业论文开题时早已将当年的志向抛之脑后。
这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大四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年级。本科毕业生一方面要继续未竟的学业,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比毕业更复杂的问题——读研还是找工作?出国读研还是考研?留在当地工作还是远走他乡?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论文似乎是毕业生面前最低的一道槛。
但能力和态度才是论文质量的决定因素。不同于硕博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在学术成果、思想见地等指标上并没有特别严苛的要求,而是更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四年里培育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两项指标看似玄虚,实则化于论文的点点滴滴。有些学生在本科期间习惯于“浪一个学期,拼一个期末”。对于他们来说,论文无非就是“浪四年,拼四天”的产物。还有些学生习惯于“写一段,抄一段,引用一段”,以此应付大大小小的课程论文。对于他们来说,毕业论文无非是提升了摘抄的数量级。如此写就的文章且不论学术含量,就连查重都难以过关。
本科毕业论文是四年学习成果的汇报、学术能力的展示,更是学习态度的缩影。对待每一门课、每一篇论文都勤勤恳恳,必然无惧任何形式的抽检。相反,一路“混”到大四,又勉强毕业之人,就算是2%的比例,也多少会让他们心生畏惧。
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论文抽检,而恰恰在于学术本身。教育部《办法》名义上抽检本科毕业论文,实则是倒逼高校和本科生检点学术习惯,纠正抄袭等陋习,因为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义务、有责任表达独立的见解,展示原创的成果。唯有常怀谦卑之心,方能算是尽其本分。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