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海。现在大海就是我的故乡,这场演出太精彩了,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诗意。”在观看完环境戏剧《大海》后,一位在三亚学院上学的李同学开心地说。
岁末年初,从室内舞台到露天舞台,由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人艺话剧院艺术总监邓菡彬导演,改编自第四届中国长诗奖获奖作品、李少君长诗《闯海歌》的话剧《大海》,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长诗《闯海歌》以80年代满怀理想的一代闯海人为原型,将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涌浓缩在一个背着吉他走四方的主人公身上,经邓菡彬的戏剧改编和吴宜瞳的原创配乐,为诗歌增添了冒险精神与奇幻色彩,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理想的“闯海诗人”形象,赋予那个时代更为鲜活可感的印象。
无论是《闯海歌》对于海洋经验的书写,还是《大海》环境剧的艺术跨界与融合,都极具开拓精神。更为可贵的是,演员的本色出演和吴宜瞳的真挚歌唱,演活了80年代或许有些标签化的理想主义群体中有血有肉的个人,人们得以看见并听到了时代中个体的心声,也从剧中找到了久违的自己。
去年12月27日,《大海》在北京码字人书店上演戏剧音乐会。那是《大海》自去年年初在海南进行首演后的第一场演出。“时隔一年,经过真正波澜壮阔的一年,回头再看这部戏,又有别样的感触。”导演邓菡彬说,“做戏的人希望他像大海一样包裹着大家,让来到现场的观众们也深深卷入其中,观众也深深的感觉到一种海的力量。”
有别于在北京码字人书店的演出形式,2020年12月31日晚间,《大海》从室内搬到室外演出,现场观众在浪漫的星空之下,吹着海风,聆听戏剧中大海的故事,被演员调动起来加入表演,一起沉浸于戏剧中。简单好听的吉他、婉转低沉的歌声,将环境戏剧《大海》与2020不凡的故事,以及浪漫的露天电影等轮番上演,笑声与掌声、温暖与陪伴相互交织,畅谈新年心愿。
在《大海》中,融入了音乐剧、话剧、相声剧、影戏、偶戏、舞蹈剧场、电影剧场等不同手法,从歌剧、山歌小调到电子迷幻、嘻哈说唱的多元又统一的原创音乐,营造9个乐章的奇幻之旅。在邓菡彬看来,长诗改编成环境戏剧,其实有内在联系。“有观众可能会认为,戏剧是要有情节,有矛盾冲突的,诗歌好像离戏剧的距离还有点远,但其实诗歌、戏剧在很早以前,是以节庆的形式共同存在,相互联系。”话剧《大海》就是想通过这种写意的形式,将这种人们对于大海的感情和生生不息的众生相描摹出来,重新融入到节庆中。
长诗《闯海歌》作者、《诗刊》主编李少君说:“很高兴自己的长诗被改编成戏剧。上世纪80年代闯海人经历引起现在闯海人的共鸣,是因为海南再次面临特殊的历史机遇,时代呼唤理想主义,闯荡精神、创业精神,跟第一代闯海人的闯海精神一脉相承。我觉得《闯海歌》之所以引起社会关注,当代人共鸣、共振,说明这个时代仍然需要理想主义、创业精神,这也是这首诗歌的社会现实意义所在。”
电视剧《装台》原著作者陈彦评价认为:“在国外,很多诗都变成了剧。但在国内很少。《闯海歌》大气磅礴,今天推出尤其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这部戏形式上非常创新,用了很多的手段,而且题材很接地气,让我们在海南生活的人感到非常亲切,我觉得特别感人。这次虽运用形式更多样,但形式都是有内容,有依据,有经验与情感与思想的,因此有力量,不光是玩形式了。打电话与方言尤妙。歌也好。”
来源:凤凰网海南、中国诗歌网、海口日报、中国青年报、四川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