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3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重回上海。谈起这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赛事(1月9日至1月15日),上海棋院院长、象棋特级大师单霞丽如此表示:“虽然这是一项没有奖金的比赛,但却是象棋界最受关注的一项比赛,是最顶级、最具含金量的比赛,它的地位犹如足球的世界杯,每一位参赛者都会以最大的努力和热情来争夺赛事的最终桂冠。”
时隔多年再迎殿堂级赛事,对于上海象棋界而言无疑是件大事。75岁高龄的象棋泰斗胡荣华多次亲临赛场观看比赛,诸多业内好手和普通象棋爱好者,也纷纷以现场观赛或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追看大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赛事在上海所引发的热度也仅限于圈内,正如同这项运动现如今所面对的困境。
中国象棋在国内仍拥有大量爱好者,但与围棋、国际象棋这两个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相比,象棋的市场化程度和关注度一直偏低。叫好不叫座,就是象棋如今最真切的生存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早已成了胡荣华、单霞丽这些象棋人所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良好基础为何难获关注
现如今象棋的群众基础如何?在回答这个问题时,15岁便首夺全国冠军的胡荣华举了三个例子,“首先,在大学生智力运动比赛中,象棋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其次,2019年全国棋王赛的参赛人数达到了800万。第三,在公园里、街道边,下象棋的人依然是主流,下围棋的很少,更不用说国际象棋了。这些说明象棋这项运动依然牢牢扎根于普通大众。”
单霞丽用了另一个案例来证明象棋良好的群众基础,“从各项赛事的参赛情况来看,围棋是参加升级赛的人多,但参加各项草根业余赛事的人少。但象棋恰恰相反,虽然很少有人参加升级赛,但在各项草根业余赛事中,大家的参与热情非常踊跃。比如上海有一项长寿杯象棋大赛,已经举办了25届,每一次社会反响都非常热烈。此外上海棋院还协助一些行业协会举办象棋比赛,比如在我们与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智力运动会上,象棋就是最受欢迎的棋类项目。”
各种业余草根赛事受到热捧,足以证明象棋的受欢迎程度,但胡荣华和单霞丽也都承认这项运动在吸引眼球方面存在劣势。“以围棋而言,我们一直在与日本、韩国争斗,三国间的对抗赛、擂台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话题热度。国际象棋更不用说了,作为世界流行的智力运动,各项重要赛事所获得的关注度自然高。与这两项运动相比,象棋在热度和话题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面对记者,胡荣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单霞丽的表述更直接一些,“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开展象棋运动,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完全处于‘独孤求败’的地位,最后总是我们赢。无论哪个项目,缺乏竞争、尤其是来自国际的竞争,自然会导致关注度不足。”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却无法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获得足够的挑战,始终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这或许就是象棋难以叫好又叫座的最主要原因。
培育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如何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关注,寻找“超级偶像”或许是另一条道路。作为象棋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胡荣华在很多时候就是关注度的保证,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胡司令”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频频出镜,那么谁能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
“任何项目都需要榜样和偶像,如果我们上海未来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棋手,就能带动整个氛围向良性发展。但从目前来看,上海在象棋人才的涌现方面还不够突出,出人才的频率低了一些。”胡荣华告诉记者,在各方的关心和帮助下,刚刚成立的上海胡荣华象棋基金会希望能够在其中尽一份力,“上海不乏聪明的小孩子,也有足够多喜爱象棋的人,只要有好的发展环境和土壤,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涌现出更多的大师、特级大师。”
今天的象棋需要胡荣华、杨官璘这样的超级偶像,因此如何培养出足够多的后起之秀也已经成为了单霞丽的首要任务。上海棋院其实早就开始了行动:从2013年开始,上海棋院与教育部门合作,重新将象棋推入校园,建立了一批象棋特色学校、传统学校,如今在各区形成了3000至5000人的培训规模;2015年,上海棋院开始打造全市范围的精英基地,形成了完善的三级人才选拔、输送体系,通过各种青少年比赛发现好苗子,而后由各级基地免费培养。
“为什么围棋能有这么多人参加升级赛,能有这么多社会培训机构,那是二三十年长期努力之后的结果。在这方面,象棋只不过才刚刚重新上路,还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收到效果。”单霞丽表示,作为上海棋院的负责人,作为一名象棋棋手,自己非常希望看到这项运动获得更多关注,但良好的氛围需要慢慢培育,领军人才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象棋这项运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北宋年间成型到一直流传至今就是最好证明。不用过于担心结果,认真做肯定比干等着好。”
来源:图片/上海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