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是跨国企业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今天上午,2021年上海首批62个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为118.5亿美元,其中29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7个项目来自世界500强企业,还有20个总部增能项目。

锚定上海加码投资,这118.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投向哪些区域,又瞄准哪些“上海机遇”?从首批62个外资项目的签约中,可见到外资的投资方向与信心来源。

瞄准“上海机遇”,外资加码先导产业、优势产业

上海不久前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从签约名单来看,此次集中签约的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时尚消费品等多个行业,投资主体能级高,重点功能区项目多,先导产业技术尖,重点产业分布广。

凯西医药资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赋兴(Davide Dalle Fusine)告诉记者,此次公司将在上海外高桥地区新设一家贸易公司,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并将在未来一年内增加100名员工,“外高桥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出发的地方,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向全市、全国分层次、分领域复制推广,我们希望通过这里更开放的离岸贸易政策,让更多创新药更快进入中国、造福患者。”

抓住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机遇,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在进入中国的第40年,进一步发力数字经济。公司大中华区食品业务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谢长安介绍,疫情之下,企业看到“线上化”“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大数据来加持研发、生产、销售的价值链,运用消费者洞察的大数据提升创新的精准和速度,“我们未来将抓住外企独有的特点和机遇,把中国的数字化经验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研发能力分享给其他市场,预计中国将继续成为百事公司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

美守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是今年1月1日在静安区新注册的企业,萌生新设企业念头是在去年疫情期间,这其中还有段故事。原来,新公司的投资方日本三井住友海上株式会社1993年就进入上海,并设立中国区总部,去年疫情期间,很多领导到三井公司关心防疫物资落地情况,在调研中企业无意间聊到另一个强项领域财产保险。“为何不到上海来发挥更多特长呢?”——一句热情的邀请让企业眼前一亮,决定横向拓展业务,进入新领域探索。去年五月,企业开始筹备新公司,今年一开年就把中国区总部注册在静安区,投资3000万元。

今天美守安与静安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菅匡彦介绍,新企业未来将运用最新的金融科技及科学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综合风险解决方案,“上海的金融环境越来越开放,这让我们更有机会深度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共享上海机遇。”

坚定投资信心,疫情应对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

在签约现场,很多企业提到了2020年的疫情,上海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及时应对,是营商环境的最佳试金石,也让外资企业更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资上海。

百佑佳食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美国的企业,去年初在上海设立餐饮分公司,开展餐饮配送服务,一开业就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销售停滞、物流不畅、跨省运输中断、冷库爆满、大批货物滞留港口。公司总经理张丽慧回忆起这件事依然感动,“这个时候,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部门主动帮忙协调困难,让我们不仅顺利度过难关,而且实现逆势增长,公司去年服务客户2200多家,销售各类货物218万吨,营业额比去年逆势增长了55%。”

正因为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扎根上海。公司获颁集团亚太地区总部,未来将把更多业务和管理职能放到上海,“未来三年,我们预计公司业务每年将保持20~30%的增长。”

“面对疫情,上海有着最及时的应对措施,全球疫情之下,中国经济依旧稳中有升,对于达涅利集团的全球布局来说,上海是最好的选择。”达涅利冶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CEO马一诺说。公司已经获颁地区总部,将落户虹桥商务区,提升总部能级。据悉,今年公司计划至少增加两家在华企业,持续将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产品投入到中国市场。

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202.33亿美元,在前一年增长10.1%的基础上,同比继续增长6.2%,再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底,本市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71家,外资研发中心481家。

01-15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