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双倍速怒刷网剧,一边扫视着手机屏上无穷无尽的朋友圈信息。这种“多线程学习”的快乐感觉会令人精神振奋,觉得自己在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东西。
不过,此类错觉只能在童话里成真。这种所谓的“多线程学习”或被称作“媒体多任务处理”,已经被科学研究判定为:越学越糟,会引起“舌尖现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在《自然》杂志撰文指出:“多媒体工作”与“失忆”密切相关——喜欢同时对着手机和电脑双线操作的人,往往会出现注意力问题和记忆困难,多线程作业会加剧“话到嘴边却忘记”的“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指的是记忆的暂时性抑制。更通俗地说,就是话到嘴边了,可就是死活想不起自己原本要介绍的某人的名字、某道试题的答案,或是某个故事的结局。
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先锋官
记不起某条微博信息当然不算坏事,但如果多任务处理这件事真真切切地损害了你的记忆和认知,麻烦事会很多。比如,你正在进行求职面试,可“舌尖现象”一下子使你说不出某些重要信息,你很可能因此错失工作机会。即便是玩游戏,中途的瞬间失忆会打得你措手不及,输掉一局。
该项研究的作者之一、心理学教授安东尼·瓦格纳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舌尖现象’会令我们感到非常不快,失忆者因此无法传递信息、表达想法。幸运的是,我们能够科学地解释为什么大脑有时难以输出某些明明存储于记忆中的内容。”
对大脑来说,记住特定事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大脑必须将记忆编码至神经网络,然后不断固化它,直到它完全成为神经网络的一份子,这个过程可以称作“巩固”。再者,大脑还要做到能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存。这一召唤记忆的过程正是瓦格纳等人研究的重点。
科学家此前给出了几个可能干扰记忆召唤的因素,比如记忆本身淡化,或是外部提示失效,不过这些原因并不致命,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准备注意”(简称PA)上。
“准备注意”的本质是大脑将其处理任务的重心转移至相关目标。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大脑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这个过程甚至在新的问题被听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查尔斯·施罗德认为,PA对于大脑预测即将听到的问题非常重要,也对大脑根据问题整合并处理记忆的过程极为关键。
实验证实不专注真会记性差
科学家可通过脑电图来呈现脑电波在“准备注意”过程中的变化。
瓦格纳的团队做了大量此类脑电波分析。他们招募了80位年龄在18至26岁的年轻人,给他们戴上电极后寻找其脑电图里的PA相关波动。最后,研究团队从颅骨后部搜索到了他们想要的脑波,名为“后阿尔法力量”——该脑波的起伏与注意力的变化相关,如果它往上走,注意力就可能分散。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还分析了志愿者执行目标导向的记忆任务时瞳孔直径的改变——根据已有文献,瞳孔的缩小(尤其是在切换任务之前发生的缩小)与注意力的漂移有关。此外,参与者还填写了一份有关他们对实验的投入程度的自我评定。
头戴电极的志愿者们需要凝视计算机屏幕,对屏幕上显示的将近170个物体(包括帽子、平底锅、手镯和昆虫等)打分,评分依据包括这些物体的尺寸大小、令人感到愉悦的程度等等。
观屏打分的过程差不多会持续10分钟。打分结束后,志愿者还要继续对着屏幕观看250个物体,并判断它们是否曾在上一轮中出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还要快速告知研究人员,这些物体是不是比第一轮里的尺寸更大了,或者看起来更舒服了。
瓦格纳等人指出,大脑从看到物件出现到作出响应(正确的或出错的或根本想不起来),中间存在一段延迟。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这段延迟时间内的脑电图来分析被测者的记忆召唤与PA脑电波的关联。
借助脑电图和瞳孔尺寸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持续注意能力较差的人在记忆任务中表现更糟糕。与此同时,他们找到了注意力切换与记忆召唤之间的联系——如果被测者做不到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眼下的问题上,他们的记忆往往会出错。
聚焦专注才能带来高效
很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注意力和记忆力,此次斯坦福团队的实验使用多种工具巧妙而精准地检测了注意力,并通过问卷调查确证了多任务处理对记忆召唤的损害——那些在平时生活中更多开展多线作业,更喜欢切换于电脑、平板以及手机屏幕间,更热衷于媒体多任务的志愿者,其脑电波和瞳孔特征显示其注意力水平更低。
这些发现串成了一条清晰的因果关联:媒体多任务越频繁,注意力水平越低,短时间内转换注意力的能力越差,“准备注意”环节的表现越糟糕,记忆召唤越容易发生问题,出现“舌尖现象”的概率越大。
瓦格纳团队建议大家通过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来提升记忆能力。比如,戴上一种专用于眼睛的传感器,它能测量瞳孔直径,如果发现瞳孔尺寸进入了“注意力下降”的范围,佩戴者就会收到提示,然后重新集中精神。
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