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给继任者拜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他的“政治遗产”包括一个内部分裂加剧的国家,美国岌岌可危的全球领导者地位以及举世瞩目且亟待修复的中美关系。随着“当选总统”拜登的就职典礼将近,香港《南华早报》18日刊文分析双边关系是否会在历经特朗普式的强硬后得以恢复,或者说能够取得多大程度上的恢复。
恢复程度基于特朗普对中美关系造成了多大力度的破坏。
《南华早报》认为,尽管观察者、学界以及前外交人士对特朗普政策所见不同,但对其涉华政策导致结果的看法却颇为一致,即特朗普的所为使美国乃至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损坏了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代以来,美国政坛两党达成的共识——与中国接触符合美国的利益。
而这种共识不仅在于政坛,于特朗普任期内,美国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中国的认知日益趋同,形成了一股可怕的“政治正确”。
“很明显,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中对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动态。”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智库高级研究员、协调员法兰斯-保罗·范·德尔·普腾(Frans-Paul van der Putten)认为,“特朗普催化了这种政治变化动态,但要指出的是,中美之间的问题并不是由他造成。”
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亚瑟·罗斯(Arthur Ross)认为,中美之间的共识框架曾得到美国8任总统的支持,且行之有效,并以此成功维系了近50年的和平。但特朗普政府的所谓“脱钩”给这段经历安放了一个并不舒适的结局。
中方学者认为,特朗普在中美关系方面做了太多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几乎涵盖了双边关系的方方面面。始于2018年的贸易摩擦,中美双方现已演变为一场无所不包、针锋相对的竞争,涉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人权、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新冠疫情进一步分裂了中美关系,特朗普因为感受到国内疫情防控不当从而对竞选造成的压力,借机向中国进一步施压转移视线,试图挽救大选。其间对涉华敏感议题的“越界”言论,让特朗普对双边关系的改变几乎不可逆,也使下届政府松绑其“政治遗产”的机会所剩无几。
就中方而言,对双边关系最大的损伤在于几乎所有官方层面的交流都停滞了,尤其是高级别的外交以及安全对话。在舆论认为两国“脱钩”之势不可避免之下,中国学者认为恢复对话显得至关重要。
有观点指出,特朗普这种对抗性过强、缺乏外交手段的做法,在涉华问题上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
“特朗普是尼克松的反面。”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执行主任盖尔拉·拉夫特(Gal Luft)分析,“尼克松当年出访北京试图让中国和苏联分道,而特朗普则让中俄团结在一起应对美国,这是一个空前的,历史性的战略失误。”
拉夫特指责特朗普扼杀人文交流、骚扰和恐吓学者以及记者,将学术交流罪名化,这些行径加剧了中美社会层面的裂痕,而这种隔阂和误解将对两国世世代代造成影响。
特朗普的“二元世界观”迫使许多中小国家不情不愿地在中美两国间选边,这是特朗普外交政策中最大的错误。
拉夫特指出,“美国用接触恐怖主义的方式接触中国,本质上是在告诉那些被迫选边的国家,‘要么跟我们,要么随他们’。许多国家对美国将他们变成‘新冷战’棋子的企图深感不满,遑论美国侵蚀他们国家主权的行径。”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对外国试图干预国家内部事务的企图都高度敏感。那么同理,对于拜登政府而言,在强硬姿态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两国之争不应以妥协他国主权以及经济发展为代价。”拉夫特表示。
值得警惕的是,在美国大部分对华强硬的政客眼中,在应对中国的过程中同时顾全他国的经济利益乃至主权,是“鱼和熊掌”。
美国前外交人士,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担任文化交流员,并为中美两国领导人担任翻译的罗伯特·戴利(Robert Daly)特别对特朗普政府一手打造的,由美、日、印、澳四国构成的“亚洲版小北约”高度评价,认为拜登政府可以此为基础打造应对中国的同盟。
“鱼和熊掌”的取舍终究难得人心。
对于因为“美国优先”而折损他国利益,《南华早报》指出,国际社会对特朗普执政下美国的支持度跌倒谷底,全球对美国的看法也创下了历史新低。特朗普的诸多政策及其执政风格引发美国盟友怀疑美国是否具备合作价值和持久强大的能力。
对于中美关系,2021年开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曾表示,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当政者对中国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把中国视为所谓最大威胁,并由此采取了完全错误的对华政策。事实证明,美方全面打压遏制中国、企图挑起新“冷战”的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两国人民利益,也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危害,注定不得人心,也注定会走向失败。
王毅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已经来到新的十字路口,也有望打开新的希望之窗。希望美国新政府重拾理性,重开对话,两国关系重回正轨,重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