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周,全国黄金档电视剧收视榜首都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跨过鸭绿江》。它自去年底登陆央视一套,每一周收视率都在攀新高。实时关注度破3%,平均收视率超过2.5%,是央视一套近年来收视成绩最好的开年剧。
更难得的是,剧集播出后,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给剧方写信,“一股中国军人的英雄气,在胸中激荡。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年轻的网友也在评分网站上留言,“从陪爸妈看到提醒他们准时追剧,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无差别年龄段观众都在为这部电视剧点赞。在剧评人马庆云看来,《跨过鸭绿江》作为主旋律剧作,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在战争气度、人物塑造、历史美学等方面都呈现出更新的语境,让历史照见了未来”。
从大局开始讲战争,让“一个小兵”视野大开
毛文戎老人是那位激动得给剧方写公开信的老兵。他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我是一个志愿军小兵,在朝鲜战场两年零五个月,先后在军司令部作战科、政治部秘书科、宣传科工作,在主攻团参加过反击战。但我对整个抗美援朝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一幅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使我视野大开……”
如同“当年的小兵”,今天的观众在打开这部剧时,也像进入了历史的课堂,从大格局开始了解战争。有别于以往战争题材剧常用炮火连天将观众引入现场,《跨过鸭绿江》反其道行之,剧中真正的入朝第一战,从第八集才姗姗来迟。剧本用整整七集的体量,满足观众对那场战争“硬核知识”的需求:抗美援朝,我们为何要打?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我们为何能够打赢?
通过高浓度的“文戏”,剧集为观众展开当年的历史大格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向来不惹事,也不怕事。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的侵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境,中国的国土安全、民族尊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侵害,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作何反应。是像麦克阿瑟断定的那样忍气吞声,不敢干预?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后者。《跨过鸭绿江》就用绵密的戏剧将那段恢弘历史细细讲来,既有宏观的角度,也有大量的个人微观视角。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些跨语言的对话,全部以不同语种原音呈现,制造了历史对话的现场感。
历史的画卷以符合当代观演语境的样貌呈现,年轻人对于我们当年为何战、怎样赢,有了更生动入微的认知。
塑造大人物也着墨小人物,让年轻的抉择感染年轻的心
《跨过鸭绿江》里当然有引领中国革命航程的大人物,它真实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形象,讴歌了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但在塑造好大人物、革命英烈的同时,镜头也对准了荡气回肠战争里的普通战士,从可歌可泣的前线群像里凝练出一批质朴年轻人。
比如侦察排长郑锐,他出身普通百姓家庭,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当地一名公安人员。在得知朝鲜前线需要增援后,他第一时间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他身上,承载着朴素中国人民“母亲送儿上战场,送了一个又一个”的浓烈爱国情。比如射手陆乘风,这位神枪手既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力、忍耐力的注脚之一,也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化身。汽车兵马金虎、战地医护金医生和王珍珠、战地宣传李干事、文工团演员郑双雪……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小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吃饺子”“合影”“送别”等平凡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到了战争背景下的生活画卷,为严肃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注入别样的“亲历者”的气息。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先后有24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战士奔赴前线。当剧中真实的英雄与虚构的年轻人相得益彰,观众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看见了无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的年轻人。这群年轻人铁了心跟党走,他们的抉择触动到今天荧屏前同样年轻的心,“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藉由一部文艺作品让观众入了心、动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