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全国健康促进县区技术评估结果近日发布,上海杨浦、长宁两区以较好成绩通过国家级评估,其中杨浦区典型经验在全国参评的64个县区中位列第二。这已经是上海第四次接受国家健康促进县区验收。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介绍,2014年至今,上海响应国家卫健委号召,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素养促进”专项任务和《健康上海行动》相关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动员,已有12个区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其中8个区顺利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1个区通过市级评估、3个区在建,建设覆盖率达75%,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健康促进区实践之路。
着力“四推进”,让健康融入万策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表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针对跨部门公共政策的一种方法,系统考虑到各项决定对健康的影响,并寻求协同努力,避免有害的健康影响,提高人口的健康和健康公平。在健康促进区的建设过程中,上海注重将健康融入万策,着力做好四个“推进”。
首先,推进健康政策的长效机制建设。市级层面下发《关于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素养促进”专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各建设区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各建设区政府成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委员会,组织动员各部门开展政策梳理,对新制定政策进行健康评估,同时组织各领域专家开展创建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
其次,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各建设区一方面以健康促进社区、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等建设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干预活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及健康知识一条街、无烟环境建设等,促进健康的公共环境建设,推进健康理念宣传,弘扬健康文化。
同时,推进跨部门健康行动。各建设区针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需求,聚焦人口老龄化、青少年近视和肥胖、职业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等健康问题,整合资源,在“机制建设、功能整合、管理创新”下功夫,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形成诸如“医教结合”“医养结合”“体医融合”“控烟联合行动”等跨部门行动项目并有效推进。
此外,推进市民健康技能不断提升。各建设区不断创新模式方法,通过“学知识、练技能、展才艺”为基本要素的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市民个人健康技能提高。
呈现“五亮点”,让居民素养持续提升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介绍,各建设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针对各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干预,逐步形成“上下合力、资源集中、手段多样、特色鲜明、品牌抢眼,影响广泛,成效显著”的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良好局面,呈现五大亮点。
首先,跨部门行动卓有成效。例如,杨浦区建立立体式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把大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在科创园区设立“智慧健康驿站”“白领健康加油站”为白领提供一站式精准的健康服务;宝山区推动各类体育场馆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推进全民健身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园区,诠释“乐享体育”的理念。
其次,场所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如嘉定区在各街镇成立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学校,推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可持续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健教即时通”推送应时的健康教育内容。
第三,引领健康文化建设。例如,长宁区围绕“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这一区域发展目标,培育了“健康好声音”“放学别走”“‘目’浴阳光‘睛’彩人生”等健康文化品牌,形成健康理念广泛传播的良性创新循环模式;松江区借助“上海之根”悠久的文化底蕴优势,培育富有地区特色、贴近市民生活的“健康唱响”“健康之行”健康促进品牌。
同时,服务重点人群效益显著。例如,静安区为破解老年失智问题,打造老年宜居城区,建设“老年失智社区集中康复”爱老家园,有效预防老年失智的发生和发展;徐汇区从区域内白领多、工作节奏快、身心压力大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慢生活示范街区创建活动,以减少因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导致的心身疾病。
此外,健康支持性环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例如,崇明结合“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的功能定位,建成“一环、五圈”总长度约413公里的自行车绿道和融入多种健康元素的“十三纵、多点”的生态绿道。
5年多来,上海市健康促进县区工作的建设水平不断进步,各建设区健康相关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取得明显成效,积累许多宝贵经验。本市将继续推进将健康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织牢工作网底,为健康上海建设夯实基础,向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