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元!给上海交大的这笔捐款来自12年前去世的校友,他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爱国-LMLPHP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款——四张存折加上一张银行卡,正好150万元人民币。

88岁的捐赠人刘杜珍老人是辗转多方后才联系上学校的。“这是我先生生前和我共同的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资积蓄,加上我们身后的余财全数捐给学校。他走后,我的精力和记性一天不如一天,我必须要尽快完成这件事。”

今天下午,这笔捐赠由刘杜珍亲手交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的手中。

150万元!给上海交大的这笔捐款来自12年前去世的校友,他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爱国-LMLPHP

150万元!给上海交大的这笔捐款来自12年前去世的校友,他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爱国-LMLPHP

刘杜珍的丈夫是交通大学1946届的校友张良起,他一生潜心育人。

2009年张良起因病离世,离世前,他就与刘杜珍约定好,他的器官捐献给301医院做科研教学之用,丧事一切从简,身后把自己的节余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去年底,刘杜珍联系到上海交大后,又经历一番奔波,通过公证,把自己身后包括房产在内的一切财产全部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处理。“其实,我的退休工资足够我生活,这些钱能够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多增加一砖一瓦都是好的。”

直到现在,刘杜珍的住处所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搬家时购入的家具。在张良起去世后,为了一圆张良起叶落归根的遗愿,这些旧家具也跟随着她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宿舍搬到了上海。

两位老人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亲历了祖国从积贫积弱、千疮百孔到现在的繁荣发达。刘杜珍说:“我的愿望和张良起的愿望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发展得更快。”

鲜为人知的是,张良起曾在1950年我国第一支雷达部队组建时,被派到军队里带领学生一起修雷达,且教会学生如何修雷达。上世纪50年代末,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导弹控制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紧缺人才。

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国家

接到刘杜珍老人的捐赠请求,上海交大档案馆调出了张良起的档案,他的前半生与上海交大有着不解之缘。留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的除了他的成绩单,还有他当时在重庆九龙坡交大分校参军抗击日军的报名册以及解放后他被抽调到南京海军学校任教的档案。

150万元!给上海交大的这笔捐款来自12年前去世的校友,他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爱国-LMLPHP

150万元!给上海交大的这笔捐款来自12年前去世的校友,他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爱国-LMLPHP

张良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兄妹五人有三人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两人考进浙江大学。1941年他从南洋模范中学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后没多久,上海租界就沦陷了。随着在法租界暂时栖身的交大被日伪政权接管,痛恨日寇的张良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辍学回家,自修大学功课。

刘杜珍老人说:“张良起后来和我说起过,他当时只想跟着交大西迁去重庆。直到1942年,张良起辗转到达武汉,并从武汉跋山涉水,步行两个月到达了重庆,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

1944年底,濒临失败的日军作最后的反扑,重庆岌岌可危,当时在重庆交大张良起毅然报名参军,最终因为体检没有通过。如今这张报名表还留在上海交大的档案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良起也面临毕业选择。1946年他从交大毕业后去了上海电讯局,仅仅两周,他就辞去了这个“高薪”工作,因为他看不惯当时国民党政府治下上海各机构的腐败。随后考进上海电话公司,但是他最终也放弃这个工作机会,因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他不愿意看到公司里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傲慢。

张良起要回母校任教,但交大一时没有助教的空缺,他宁肯暂时去当中学教员,也要等待。1947年年底,他获悉交大电机系需要助教,立即去找系主任、知名教授钟兆琳。钟兆琳非常了解自己的得意门生,含笑应允。

曾担任解放军第一支雷达部队的指导老师

“从张良起回到母校担任讲师后,他就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了。”刘杜珍告诉记者。

少有人知的是,张良起曾经担任过我军第一批雷达兵的“导师”。

解放后,为了反击国民党飞机对上海的轰炸和袭扰,我军组建了第一支雷达部队。1950年,交大21名学生成为第一批雷达兵,后来又陆续去了一些。但是,他们面对的是日本投降后废弃的雷达和电台以及美国废弃的雷达。当时这批学生没有人学过雷达理论,于是交大派出了张良起。

张良起到部队后,一边给大家上课讲雷达原理,一边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有的雷达已经破损,张良起就挽起袖子,自己动手修。这支雷达部队在防范敌机袭扰、保卫大上海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良起则是一名没有穿军装的无名英雄。

三个月后,张良起的学生都能上岗值班了,他又帮他们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才返回交大。“这段历史也是我们后来查阅校史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史人物传记时才发现的。”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欧七斤告诉记者。

1951年7月,张良起再次与军队结缘,他被借调到南京海军联合学校二分校任电子学教员,在南京下关为防空部队培养雷达兵。正是在这里,他立下了三等功,他的工作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赏识。

1952年的中国要建学校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应运而生。时任院长陈赓请了一批专家推荐青年技术人才,并且写好名字和院校,名单中的这些人才所属的10多位院校的校长都被召集到北京开会,被要求必须放行。

已经被晋升为上海交大讲师的张良起因为出色的学术表现和教学能力以及责任心,而被列入名单。年轻的他欣然受命。建院初期,张良起就承担了电工专业的助教培训工作。

1957年秋,因为国防建设的紧急需求,哈军工开始筹建导弹工程系,首先在全院范围内抽调教员。1958年4月,学院把张良起调到导弹工程系,任导弹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兼专科副主任。此时,多年在电磁场理论研究中已取得可喜成绩的张良起意犹未尽,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放下熟悉的专业,服从上级的安排。

导弹自动控制系统是导弹的大脑,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军事技术之一。可当时哈军工谁见过导弹?摆在张良起面前的是一张白纸,怎么教这个全新的专业?大家都是一片茫然。张良起成为第一批到北京接受培训的哈军工专家之一。

回到学院,张良起手中只有少量的相关期刊论文和说明,怎么给学员开课,就靠他自己了。万事开头难,张良起“现学现卖”,为备课,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导弹自动控制专业从无到有,一点一点丰满壮大起来。在张良起的培养下,年轻教员也走上讲台,哈军工毕业生一批一批走向戈壁大漠、大山深处,为中国两弹一星的上天立下历史功勋。

心系教育,省下每一分钱都要用于教育

“张良起平时穿的都是军装,吃饭几十年来都是在食堂,他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消费,攒下的每一分钱,他都和我说,就捐给教育事业。”刘杜珍告诉记者,在张良起去世后,为了满足他这一生中最后落叶归根的愿望,刘杜珍才搬来了上海。

刘杜珍说:“在过去这么多年相处中,我们从来没有过争执,他说什么,我总是同意,因为我认为,他的选择都是对的。”有一年,张良起因为在学校里的职务提升,可以从原本与同事合住的一套房内搬到单独的公寓里。张良起想都没有想,回来和刘杜珍说:“我觉得我们现在住的挺好,教研室教员的住房很紧张,我们就不搬了。”刘杜珍一样点头说好,就这样,这套合住的房子他们一住就是十多年。

张良起曾经的同事冯春祥说,学校曾经提出给张良起配备一名公务员或厨师,但是他拒绝了,甚至连替他请个保姆,也被拒绝了。刘杜珍说:“张良起临终前交待,遗体捐献给北京301医院用于科研。”最终,因为北京校友要求,进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余下的钱刘杜珍全都攒入这笔捐款中。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人程骄杰说,基金会将根据张良起的愿望设立奖学金,而未来收到奖学金的同学在奖学金的证书背面也将会看到这些杰出校友的故事,让他们爱国奉献、饮水思源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01-19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