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领域的CRO(合同研究组织)以合同形式为医疗企业提供各类研发服务,上海技术交易所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创了科研成果托管CRO模式,即深入科技成果的诞生源头——高校、科研院所,承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盘点、梳理、评估、交易等各环节的专业服务。这让专业服务“跨前一步”:不是等成果出来了才找“买家”,而往往一项技术尚在中试阶段,甚至还只是一个论文中的概念时,就将其纳入“转化池”。

“永远不要让教授坐到谈判桌前。”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句名言,因为技术一旦产生,其价值评估、转化转让等一系列工作都有高度专业性,需要专业服务机构接续完成。为此,各高校、科研院所近年来纷纷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速“纸变钱”。

如何让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更高效地从“书架”抵达“货架”?去年10月,转制改企后的上海技术交易所鸣锣开市,一种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果托管CRO服务随之推出。短短三个月,上海技交所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7所高校签订成果托管协议,同时联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27家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服务合作,已有244项成果进场交易,涉及金额超5亿元。

深入科研体系内部,做知根知底的“技术管家”

在生物医药领域,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兼顾产业全链条,一些专业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特别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发端,他们以合同形式为医疗企业提供各类研发服务,这些机构被称为CRO(合同研究组织)。

上海技术交易所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创了科研成果托管CRO模式,即深入科技成果的诞生源头——高校、科研院所,承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盘点、梳理、评估、交易等各环节的专业服务,以缓解成果端转化人手不足、专业不精通、交易不对口等问题。

为 “有成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找成果”的企业搭桥,是大家熟知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科研成果托管CRO模式则让专业服务“跨前一步”:不是等成果出来了才找“买家”,而往往一项技术尚在中试阶段,甚至还只是一个论文中的概念时,就将其纳入“转化池”。

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徐荣介绍,对于签约托管服务的高校,技交所会派驻员工与高校科技处一同办公,对校内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盘点、梳理,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成果成熟度分为论文阶段、实验室阶段和临近转化阶段,针对不同技术的不同阶段匹配相应转化资源。

这一全新的成果托管CRO服务,实际上是让专业技术转移人员深入科研体系内部,为科技成果派驻知根知底的“管家”——他们对成果挖掘得越深,“纸变钱”的进程也就越快、成功率越高。

以交易结算为依托,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开市仅三个月,已与17家高校签订成果托管协议,上海技术交易所的CRO模式为何如此受欢迎?在徐荣看来,上海技交所拥有完善的市场要素资源是基础,而交易结算功能是关键。

交易结算是构建技术转移网络的重要一环,也是技术能否变成 “真金白银”的关键。过去的上海技术交易所是一家只提供技术交易服务、缺少交易结算功能的事业单位,这对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就如同“断头路”,既不利于转化的连续性,又无法促进相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转制改企,去年10月鸣锣开市的上海技术交易所补全了交易结算这一短板。目前,在交易体系方面,上海技术交易所形成了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制度等16项服务指南,公开了挂牌、非公开协议、成果公示等20余项交易流程;搭建了信息化系统,可完成从登记受理到资金结算并出具凭证的交易全流程。这些公开、规范的交易流程,是高校、科研院所愿意将科技成果在上海技交所挂牌交易的关键。

繁荣交易市场,促成果转化向“数智化”转型

市场繁荣的本质在于供需两旺,派驻员工深入科研一线,固然能挖掘出更多有潜在价值的技术成果,但这一模式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个成果端,如何让技术“货架”更加琳琅满目呢?上海技术交易所给出的方案是“数智化”转型。

“技术交易数智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问题,成果端需要披露的信息是什么,如何兼顾信息公开和专利保护,这些都是成果转化数智化转型遇到的新问题。”徐荣表示,上海技术交易所为技术交易定下了三个“数字维度”——交易物权属、交易物本身和交易物价值。换言之,当某项技术想要找买家时,需要公布技术是什么、技术属于谁、标价几何。

去年11月,上海技术交易所旗下的数智型技术交易平台上线运营,发布了近200项国内外技术成果、触达近100个项目产业需求及金融服务。目前,该平台的注册用户正在飞速增长中,未来有望达到数万家。

依托统一标准建立技术交易数据,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在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智能算法。“未来,我们的数智平台或许能像电商一样,向用户精准推送他们所需的技术。”徐荣说。

01-23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