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7日是左联五烈士牺牲的日子。当时的他们虽然只是青年模样,但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曙光,为了守护心中的理想与信仰,他们在面对生死的选择时没有低头,哪怕要被熄灭的是自己生命之光。
如何铭记烈士们的遗愿,继承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2月7日至9日,话剧《前哨》将在上戏实验剧院(华山路630号)首演。该剧将以全新的舞台呈现方式,在纪实与虚构中传递不朽的革命之精神。
话剧《前哨》打开了上海重大红色题材创作新的视角。
“龙华五烈士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精英,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6岁。”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说,他们受到炼狱的摧残,他们受到利益的诱惑,最终理性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选择。“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当代话剧舞台终于迎来了一部作品能深情地描摹年轻的英雄们,从他们倒下的地方,我们看到了未来民族的希望。”
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的话剧,是围绕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上海发布的首批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中的唯一一部话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编剧,曾执导舞台剧《繁花》的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 许忠出音乐总监,郑大圣任视觉总监,万茜演唱主题曲。
上戏校友倾情参演。袁弘饰演柔石、谢承颖饰演冯铿、顾鑫饰演胡也频、刘鹏饰演李伟森、杜光祎饰演殷夫等,并特邀王洛勇饰演鲁迅,海一天饰演徐培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包括左联五烈士在内的龙华二十四烈士牺牲90周年。话剧《前哨》生逢其时、带着使命感和时代印记,为这一重大时间节点献礼,为弘扬龙华烈士精神提供新平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说,“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理解左联五烈士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信仰与选择、无畏与牺牲?这个历史时空与当代生活、当代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前哨》将通过优质的舞台艺术呈现来回应这些问题,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话剧《前哨》在结构与叙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文献剧的底本上加入了浪漫和诗性的气质。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革命火种熊熊燃起时,文学青年们的牺牲与追寻;一个是上世纪90年代的左联研究学者,苦闷着如何让人们重新认识左联文化的价值;一个是当下的青年,因为机缘巧合重新面对历史、重建从学术到心灵的震撼——叙事上,作品打破了现实主义戏剧惯常的线形结构,展现了三条并行、交叉、互相影响的时间线,以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反照现实,带给戏剧新的节奏感。
1931年1月,在上海东方旅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被捕,随即从老闸巡捕房引渡到市公安局,又关进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个星期。在狱中,他们回忆起昔日的文学与生活,困苦与斗争,亲密的朋友、美好的爱情、热闹的宴会,还有春日的桃花林。1931年2月7日,他们连同其他共产党人共24人被秘密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烈士们未尽的事业和心中的期许,就像雪霁之夜透过囚室小窗的月光那样,照彻了未来的世界,今天和明天。
2020年,一所艺术大学内,导演系学生左浪和姚远正在导师王近教授指导下排演一部写于30年前的未完成的剧本,力图再现“五烈士”的故事,当代青年能否理解90年前五名青年作家的人生选择,又能否解开30年前编剧对“五烈士”的理解和感受?套嵌式的戏中戏的结构,为观众搭建了不同的审美和想象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在读完剧本后认为,“《前哨》打破了一般剧本的固有结构模式,戏里与戏外、历史与现实之间达成了自我平衡,融汇了规定性情境,用现实主义手法变现了客观事实,从而表现出历史对于当代的意义。”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表示, “《前哨》既是一出文献剧,也是一出史诗剧。从不同的角度说,这部戏非常有价值,多时空的不断交错,让《前哨》显得丰富、耐看、耐人寻味。”
照片由上海戏剧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