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詹红生教授亲作的“工作室训词”映入眼帘
优质医疗资源总是稀缺的,名中医经年累月形成的经验、手法与广大患者的需求如何匹配、对接?一番思考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创新“团队门诊”模式,运行一年来,医生认为可行、可操作,患者“买账”,很认可。
2020年1月2日,曙光医院“詹红生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团队门诊”正式开诊。“团队门诊”是一种创新诊疗模式,诊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有序转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效率,改善就医感受。诊后,团队还会在詹红生教授的带领下,针对疑难病例发起病例讨论,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团队门诊”启动一年多以来,前来就诊患者众多。大家共同的感受是,看“团队门诊”很方便,也很放心。
赵阿婆就是詹教授的一名老病人,说起一年多前的困境,她仍感慨万分。因长年饱受颈痛、头晕、恶心的困扰,她辗转求医,几近抑郁,家人也不堪重负。第一次见到詹教授的情景令她印象深刻。当时虽已过中午,面对她的喋喋不休和铺满了整个台面的检查报告,詹教授没有丝毫不耐烦,一一解答了阿婆所有的疑惑。
在詹教授的手法治疗后,赵阿婆当即感觉如释重负。最特别的是,赵阿婆还在詹教授的手把手指导下,学会了一套不花钱的运动处方。
复诊几次后,赵阿婆的病情好转明显。在詹教授的建议下,她转到了“团队门诊”,这里都是詹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骨干,在詹教授的门诊上与之也有所接触,赵阿婆为此很宽心,“毕竟在这里就诊不用排很久,环境更舒适。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跟詹教授很像,在他们‘手上’我很安心。”
正如赵阿婆所说,“团队门诊”的医生秉承“三个一致”原则:一致的慈悲之心、一致的诊疗理念、一致的诊治策略,旨在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走进诊室,一幅詹红生教授亲作的“工作室训词”映入眼帘:“人之性命,贵若千金,救死扶伤,善莫大焉。医药之事,至精至微,用心精微,始可习之。学者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采众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谓也,当谨守之。”
“詹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团队门诊医师王辉昊说,“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技法,他更像一盏明灯。年轻医生感觉迷茫、浮躁时,老师无需多说,只要跟师门诊、查房一次,就会自然地被感染,去反省,去读书。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患者当老师,去感激、去尊重。”
2020年,詹红生教授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上海市医务工匠。他的门诊患者众多,却时常见到他在诊室教患者做康复功法,不厌其烦地告知患者生活中的养生方法。对此,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有时,病人自己在家能做的,比我能帮他们的多很多。”
繁忙的医教研工作之余,他还热衷医学科普,自创多套导引练功康复操,并亲自演示,分步讲解动作,这些科普在个人公众号上一经推出,即被广泛转载。如今,由他自创的“垫枕法”治疗颈椎病已被广泛运用,甚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枕头,大众也可以在他这里找到答案……
“能来门诊的患者毕竟有限,我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人受益。”詹红生教授因此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团队成员在他的感召下加入“岐黄惠民”社区工作坊、海派中医公益学堂,将健康宣教的关口前移,造福更多百姓。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是我们一代代中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年轻时候也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成长起来的。”如今,詹教授不仅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还致力于课程建设和创新。2020年,詹红生教授团队《中医骨伤科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是继该门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人卫慕课优秀在线开放课程等全国性奖项后的又一突破。
抗击疫情以来,如此丰富的慕课资源储备也为在线中医教学赢得先机,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大考”,詹红生老师交出了高质量的“答卷”。
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