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近日,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合唱的一曲《少年》,在网上形成现象级刷屏,打动无数听众。

青春时代的激情四射,与这群平均年龄74.5岁、满头白发的老人形成鲜明对比,可当这些老人们撩起袖子,劲头十足地唱出“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像火一样燃烧,永不放弃)”时,台下听众纷纷起立、鼓掌、欢呼、泪目。

“我们之前从未唱过流行歌曲,这次的新尝试,实则唱出了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的心声:为祖国奋斗、永不放弃,人生当如火焰一样燃烧,而不是冒烟!”昨天(2月7日),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团长、8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这次合唱团在央视播出的网络春晚上表演的其实是歌曲串烧,由三首歌曲组成。“如果说《少年》唱出了我们年轻时的心声,那么《祖国不会忘记》唱的是我们此时的心声,而《同一首歌》是我们为当下年轻人唱的。”

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在刘西拉看来,不同年代的人,喜欢的歌曲虽然不尽相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代人其实在唱着“同一首歌”,被同一个时代主旋律所打动,那就是:当祖国需要我们时,必当全心奉献!

唱着《少年》的清华“学霸”,都曾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共有105名团员,此次登上舞台的有30多人。刘西拉和很多人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可谓知根知底。

在这个由清华校友组成的艺术团,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都做出了同样“霸气”的选择:这些曾经的少年,心中深藏着对祖国浓浓的爱,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选择听从祖国召唤,“祖国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奉献”。

正如刘西拉所言:“因为爱,我们奉献了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快乐。”

事实上,这并非刘西拉与这支艺术团首次走进公众视线。刘西拉的太太陈陈同为清华大学校友,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她回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的雏形——清华大学校友文工团成立于1958年,最初就是为了让热爱音乐的清华校友有一个共同练习、交流的平台。如今,这支艺术团基本每周都会在上海组织合唱活动。2017年凭借在综艺《出彩中国人》上对歌曲《我爱你中国》的精彩演唱,合唱团首次“出圈”,蜚声海内外。

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在此次刷屏的《少年》合唱视频中,有一位老人动情地说:“我实现了清华大学对我们学生的要求——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位参加合唱的老人名叫严成钊,今年75岁,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当时最热门的化学系。为了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他在毕业时主动选择到贵州有机化工厂工作。至今,已经退休的他仍然没有离开化工生产科研一线,每周仍然要开车到外地企业去指导生产。

同样参加此次合唱表演的吴毓鸣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后来选择到云南从事水利设施建设。他和太太,同样毕业自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黄豪一起奔赴云南。水利工程都在偏远之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从没抱怨过。前两年,他们回到了黄豪的故乡上海。

“我有这样一个信念: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祖国需要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把他干好!”吴毓鸣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在这支艺术团里,还有很多让大家挂念的清华校友,比如,90岁的程不时在团里年龄最大,是中国第一代民用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一生耕耘我国航天事业;“将军夫妻”朱凤蓉和张利兴投身核事业,奔赴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两人直到70多岁才重回故乡……

“到条件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待就是一辈子”

“这就是那个年代清华人的信念。”旋律活泼的《少年》,把刘西拉的记忆回拨到几十年前,回到和同窗们朝夕相处、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的清华园。当时,清华毕业生就业时可以填写5个志愿,但很少有人选填大城市。“我毕业时正值国家大力建设大庆,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都首选大庆,还有选择到西北、西南等条件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一待就是一辈子。”

就在昨天,刘西拉收到了身在新疆伊犁的老同学孙勤梧的问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孙勤梧主动选择到伊犁从事基建工程。“从学校毕业后,春秋四十载,他没有回过家乡浙江。”刘西拉说,1997年在纪念毕业40周年的一次同学聚会时,昔日同窗们说,一定要把孙勤梧叫回清华。

刘西拉还记得,当时身在伊犁的孙勤梧接到电话时兴奋异常,但婉拒了同学聚会的邀请。因为,从伊犁到北京来回差不多一周的时间,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钱买飞机票。“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他已经有40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后来,我们同学集资买了一张机票寄给他。”

那一年同学聚会,陆续来了不少在事业上取得不俗成就的清华校友。聚餐时,中间大圆桌留给了成就最大的同学,而这张大圆桌上最中间、最重要的那个位置,大家一致决定留给孙勤梧。

“我们都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刘西拉说。

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年代不同歌曲不同,让大家激情澎湃的都是“同一首歌”

“我们之所以同意唱《少年》,是因为这首歌在某个时刻真的打动了我们,也真的让我们找到了和时下的年轻人们的连接。”刘西拉的太太陈陈还记得,最初接到邀请合唱《少年》时,他俩还都有些担心,因为“我们都是唱着那个时代流行的‘红歌’,还有《走进新时代》《祖国不会忘记》等老歌,从来没有唱过流行歌曲”。

犹豫很久,刘西拉想起了40年前他在清华大学担任系主任时参加学生毕业晚会的场景。“当时,我第一次和那时的年轻人唱他们的‘流行歌曲’,唱的就是《同一首歌》。唱完后,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想,他们的音乐爱好和我们也许不同,但是他们的初心和我们完全一样。”所以,刘西拉这次也向节目组提出唱《同一首歌》。

两周后,节目组给出答复:把《同一首歌》和《少年》串烧在一起唱。

为这次演出,艺术团排练了好久。有一次,他们在借一家公司内部场馆排练时,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围观,甚至有人还自觉加入合唱。“这些年轻人听我们老人唱《少年》,眼睛都亮了,我想,这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声。”刘西拉说。

歌词中的那句“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是刘西拉最喜欢的一句歌词,这让他想起了钟爱的小说《古里雅的道路》中“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每当唱起这句歌词,他就会联想起自己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

1968年12月1日,是刘西拉毕业后到四川一家研究院报道的第一天。当时的总工程师曹居易就叮嘱刘西拉:“西拉,你读的书不少,但是下面(基层)的具体情况了解得还不够。你要和同学深入基层。”

记着指导老师的这句话,刘西拉吃睡在工棚,晚上躺在钢筋板材堆的临时床上,抬头可以透过屋顶的破洞看到月亮。正是在这里,刘西拉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一成果的理论部分在美国也获大奖。后来,刘西拉和陈陈被公派去美国,在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们当即选择回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首对回国工作的博士生夫妻。

“虽然时代不同,歌曲节奏歌词不同,但其中的精神是相通的。” 刘西拉认为,《少年》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正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心中关于奋斗和热情的火焰。现在,每当有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尽快体现人生价值”时。刘西拉总会想起曹工的这句话,并善意提醒学生们:“不要想着尽快窜上去,而是要沉下去。”

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这是歌曲《祖国不会忘记》中的一段歌词,也是艺术团日前在央视网络春晚上,临时被要求加唱的一段。

平均年龄74.5岁,合唱《少年》刷屏全网!曾是少年的他们,做出同样的“霸气”选择-LMLPHP

“情之所致,每一个唱的人都饱含深情,台下听的人也同样激情澎湃,打动人心。这是因为,我们唱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是当下无数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事。”刘西拉说。

图片:张挺 央视频截图

02-07 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