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七年仅一年回老家过年,他说,守护新生儿,“我们习惯了逆向奔跑”-LMLPHP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365天灯火通明。

很多时候,当新手父母迎来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时,还没来得及品味这新生的喜悦,小生命便开始了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

1987年生的张鹏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生,老家在山西的他来沪已经整整十年。从入职儿科医院算起,他只有一年的除夕是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的。

“刚来上海时,每年还牵挂着回家,如今作为一名新上海人,早已将上海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张鹏说,上海并非他乡,更何况,今年留沪过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里有比亲人更让他牵挂的人——NICU三病区的新生患儿。

经历防疫大考,为新生患儿抢出一条条生命通道

带记者缓缓走过NICU三病区,张鹏有些感慨,“这里将近70个宝宝都是转运而来。”

去年8月,张鹏晋升为一名主治医生,在此之前,他是新生儿科专培医生,负责新生儿转运工作。

新生儿转运,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时不时都要与时间赛跑。

转运的新生儿中,有的是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有的患有呼吸衰竭、外科急症等一系列重症疾病;还有的则是一些其他医院无法确诊和治疗的罕见疾病……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让转运工作难上加难。

作为上海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患儿定点收治单位,从疫情警报拉响的那一刻开始,儿科医院就“站”到了抗疫最前线。

彼时,张鹏的内心也跟着紧张了起来,脑海里冒出一连串问题:万一产妇是确诊患者,诞下的新生儿怎么办?转运工作怎么做?

直面新发烈性传染病,一切无经验可循。

当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曹云第一时间下了两条“死命令”:医护人员跟着传染科学习防护知识,确保“零感染”;对入院新生患儿,严防一切交叉感染的可能。

“转运前先做电话流调,到医院再跟家属进行当面流调,签署知情同意书,一切无误再将新生儿转运回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张鹏就这样穿着蓝色隔离衣,做好全套防护,在上海市内不同的医院间奔波,一连上了六天班。极度疲惫的背后,是为新生患儿抢出的一条条生命通道。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危重患儿安全平稳地转运回NICU。”张鹏直言,很多次,刚安置好转运回的患儿,准备回家,转运救援电话便再次响起。

做这份工作,很多时候注定与节假日“无缘”

“别人放假是匆匆回家,我们习惯了逆向奔跑。”春节近在眼前,可张鹏的心思似乎还没有切入“休假模式”。

患儿的病情就是命令,24小时不停轮班、护航幼小孱弱的生命,他深知,做这份工作,很多时候注定了与节假日“无缘”。

2011年,本科刚毕业的张鹏满怀对儿童的喜爱,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研究生。三年后,他开始在儿科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入职七年、来沪十年,时光匆匆,老家在山西的张鹏早已将上海当作了自己第二个家。在过年期间坚守岗位,这对于张鹏和家人已经习以为常,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会觉得遗憾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鹏说起了担任全院总住院医师时的一件小事。

当时正是年初三,凌晨五点时,医院响起了蓝色预警——感染科一名1岁多的重症患儿突发心脏呼吸骤停。原本有些睡意的张鹏迅速做出反应,携带抢救设备,连同医院其他值班人员经积极抢救后将患儿转运至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守着宝宝的生命体征参数,他一刻也不敢松懈。直至四小时后,孩子的生命体征才逐渐稳定。

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孩子零距离接触后,张鹏更觉这份工作的难能可贵。新年,当众人阖家团圆之时,总有人要为了这座城市的平安健康而夙兴夜寐。

“这个男宝宝昨天刚出生,足月顺产,没想到出生半小时后就出现了气急。”在复旦儿科NICU三病区,张鹏讲述着一位婴儿来到人世不久就遭遇的一次“过山车”般的经历:孩子出生后情况不妙,转运医生行气管插管,才将他“带”了回来。

所幸,经过一夜的呼吸支持、抗感染治疗,如今病情已经稳定,只待进一步评估病情。

“一名新生患儿从入院到出院,救治全程都需要我来把关。还好,我有NICU整个医护团队为我撑腰。”成为主治医生之后,张鹏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提前排上的“团圆饭”:与春节不回家的医生一起过年

很多时候,医护所能做的,不仅仅是挽救新生儿一条命。在张鹏所在的科室,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一点上达成默契。

接受采访时,张鹏谈到一件往事:有一次,从其他妇产科医院转来的一对超早产儿,不仅体重超低,还伴有重度颅内出血。转运至复旦儿科不久后,病情进一步加重,早产儿不幸夭折。

面对这样的患儿家属,大家形成共识:要耐心开导并劝慰家属,尽力帮助他们度过伤心时刻。

“虽然我还没成家,但我很能理解父母失去孩子的心情。”张鹏明白,医生不是“神”,面对救不回来的孩子,医生的工作是努力去劝慰,只有让父母放下这段悲伤的过往,才能开启新的人生。用张鹏的话说,这叫“修心”,修补父母那破碎的心。

谈及今年的春节安排,张鹏坦言,工作虽忙,但仍为自己安排了一档春节“小节目”——邀请两三名同事相聚家中,一起吃顿团圆饭。美食中,自然少不了老母亲早早邮寄来的家乡特产。

在复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与张鹏年龄相仿的85后医生占了将近三分之一,高年资的医生们愈发感受到,年轻医生们正稳步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在沪上各大医院,还有更多这样的年轻医生,他们放弃假日,就地过年,努力为这座城市里的儿童撑起一把健康保护伞。

摄影:袁婧

02-09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