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手机的功能只是打电话和发短信。那个时候的人们难以想象,将来的手机可以用来看视频、查看天气预报、预定餐馆、导航定位。
十多年前,手机并非如此普及,很多家庭都不允许孩子使用。但是如今,几乎人人一台,甚至几台手机——截至2019年,中国手机用户已接近16亿,其中使用智能机上网的超过一半。智能手机已经是互联网的最大使用平台,形成了不同于图书、纸媒、电视的“掌上文化”现象,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国家的政治生态。
在政协小组会议的发言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导演王建国表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掌上文化”,打通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建议深化对“掌上文化”这一新现象的研究。掌上智能手机的交互特点,在内容传播更加直观、更加快捷的同时,也使文化知识变得更加碎片化。好的文化内容难以生产,更难以立足,而一些媚俗的“网红”文化却大行其道。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文化、教育、宣传和互联网不能再割裂开来,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进行协同研究,也值得全国政协各界别委员共同研究探讨、建言献策。
其次,建议加强对“掌上文化”内容生产的引导和扶持。王建国建议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机构和企业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如各类百科全书、各类工具书,以及公立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校的优秀课程等转化为“掌上文化”内容。应重视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运用5G、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技术,促进公益性“掌上院线”“掌上课堂”“掌上健康”“掌上科普”内容生产。
最后,加强对“掌上文化”分发渠道的协调和打通。
智能手机借助5G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零延迟地收发各种图文信息和长短视频,这种无差别化的信息流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网民表达个人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使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进一步消解。
但现有的众多搜索引擎和APP,在商业上的考量远多于价值观和公益性考量,容易带来内容错误和价值观的混乱。在算法诱导下,各种热搜榜的信息媚俗化现象严重,并不能体现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的主流价值观。
建议国家借助政策引导和相关法律的完善,鼓励打破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的隔阂,超越商业利益,实现更加公平公正的算法推送,助力优秀节目在互联网上广泛分发。努力创新构建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内容生产机制,鼓励和奖励网络媒介及各种移动客户端开辟相关专栏或专业频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人文科学知识引领社会。还可借助县级融媒体建设,利用智能手机的广泛覆盖,加入“掌上文化”建设内容,把广大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群众吸引过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