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邀请”我们思考:获得一颗智慧的心——读《新冠时代的我们》-LMLPHP

▲保罗·乔尔达诺

保罗·乔尔达诺身处罗马,新冠疫情爆发时,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只不过把它当作报纸头版角落里的一则消息。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天,它就占据了头版头条,并长居于此。即便这样,新冠还不过是一组统计数字,没有想到很快朋友们的聚会就有了忌惮,接着“从未想过要按照民防部的新闻简报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作者记下了这一过程,直到罗马封城,这就是中文版译作《新冠时代的我们》的小书。有报道说,2020年3月26日,来不及印刷、装订和发行,它就先期以电子书的形式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推出,20天后,纸面书也匆匆上市。那是世界疫情的至暗时刻,人们迫不及待地要从书中寻求感同身处的呼应吧。

禁足在家,行动受阻,时间表被打乱,猜疑、恐惧、谣言,朋友们的争论,专家们的意见不一,不信任感,内心的孤独……如此概括此书,很容易把它当作习见的或某些人期待的“新冠全记录”。然而,它不是,它是作者在个人体验基础上各种思考的汇集,是作者的思考清单。写过《质数的孤独》并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的乔尔达诺,是物理学博士,虽然现在他的作家面孔更为人熟知,可是理科生的思维和物理学“武艺”还是掩藏不住。比如,好开清单,罗列事项,更是恨不得把纷繁的生活现象变成某个明确无误的公式,这也决定了本书的基本面貌:精短,简练,自陈要害,甚至忽略对过程的描摹。作者的思考,不是正在进行时的,而是直接吐出的完成时的块垒。也好,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展开。社会和个人都有天然的遗忘症,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吧,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防止“一旦痊愈,这些启迪就会烟消云散”,为此作者开列清单,“里面包括所有我不愿意忘记的事情”。记事不是目的,“思考”才是主题。时过境迁,思考的结果不一定像当初那么重要,思考本身之重要性才更为重要。也许我们是被动的,新冠疫情的确提供了一个契机,正如作者所言:“传染病邀请我们展开思考。这段隔离的时间正好是个机会。”作者并非仅仅针对新冠疫情的特殊境遇,更看重当代社会的一般生活里的人类“思考”,因为无思状态早已令他忧心忡忡。本书作者最为担心的是,雨过天晴后,我们每个人也不假思索地风平浪静了:“我害怕一切归零,但同时也害怕结果与之相反:这害怕到头来只是枉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2020年不能白白经历,即便不立即思考改变,也亟须改变我们的不思考!

乔尔达诺一再强调:“目前疫情引发的一些思考仍将有效。因为我们面对的并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种惩罚。它绝非新生事物:它过去发生过,今后也还会发生。”面对特殊的境遇,作常态化的反思。反思什么?本书作者提示:“思考正常状态阻止我们思考的事情:我们是如何走到了这种境地,以及我们希望如何恢复正常的生活。”什么境地,又如何正常生活?继续以前那样东奔西走、疯狂追求速度、效率、里程的生活,还是另有其他?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封城不仅没有让他的“工作”停顿,反而加强了,新的通讯手段让工作时间完全不受限制。这种“狂热”引起他深深地警惕。作者还敏锐地捕捉到,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比以往所有年代的人旅行更多也更远,我们与之交流的人的数量会令我们的祖先眩晕”。这不是近年来令人洋洋得意的成就吗?吊诡的是,病毒因此加速传播,传播的范围也更广了,“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效率变成了对我们的惩罚”。

疫情“邀请”我们思考:获得一颗智慧的心——读《新冠时代的我们》-LMLPHP

《新冠时代的我们》

[意]保罗·乔尔达诺著

魏 怡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记得去年很流行的一句话说,疫情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暂停不是结束,更不是结果,而是要思考如何重启。突如其来而不是天外飞来的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听课的结果应当是与乔尔达诺一同追问:我们是如何走到这种境地的?犹如前面所引的对效率、“产能”的反思,我们追逐的目标也应成为自我反省的对象。深陷方案、计划、目标中,人们不能停止脚步却停止了思考,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人不能成为它们的零件。乔尔达诺的描述既特别准确又细思恐极:人们对它的追求“无法停止”,且已形成“共同的狂热”。这令我想起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前段时间扳着指头对我说,一年没有500万,他就不能维持目前的生活。在他心中一定有很多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我相信它们的积极力量,也从不会对金钱的美好表示厌恶,心想要是能挣上1000万就更美了。可是我这个“局外人”也分明看到,很多具体的生活以及所谓的“标准”不能成为我们人生和生活价值建立的标准,否则,人们只有陷入无止境的疯狂……

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读一读这本小书,并能够像理科生乔尔达诺一样,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哪怕不开清单,但是别再“无法停止”。还记得禁足在家“数日子”的时光吗?本书作者却希望:“数日子。获得一颗智慧的心。不允许所有痛苦白白度过。”我再补充一句:把某些焦虑挡在未来的生活之外。

02-12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