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疫情,让不少人看到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5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揭牌成立。未来,该研究院将重点聚焦面向健康和重大及特殊疾病防治需求的“新医科”教育体系,建立基础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等四个中心。
在当天同时举行的“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下的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医学、教育学以及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分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贵在“全”——从为老百姓“健康守门”的全科医生,到将“健康融入万策”的医学全人教育,一个“全”字,透露出新医科背景下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全科医生:筑牢整座城市防疫“网底”
疫情暴发以来,除了从全国各地星夜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让人肃然起敬,还有一群默默战“疫”的医生也不应被遗忘。疫情期间,全市66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始终坚守基层服务网底,有力支撑了社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直言,基层医疗的重要性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一览无余。“社区医疗作为哨点中的哨点,无疑是探查烈性传染病的神经末梢。”
疫情期间,上海整座城市的防疫“网底”不断加固。3月以来,全市共建成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在入沪道口,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对1100万余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甄别与转运;在居民小区与集中隔离点,社区医务人员会同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对超过40万重点地区和境外来沪人员实施了隔离健康观。
“个体健康受遗传、社会环境、公共卫生、全科医疗等多种因素影响,当三级大型医院不断细分学科与专业,致力于解决疑难重症时,社区医疗就要承担起常见病、慢性病等基层托底的任务。”柯杨说。
春节期间,上海将近一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开诊。1月31日起,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诊。目前,本市在远郊地区,80%以上的常见病、慢性病都能在社区诊治,在城区超过50%的签约居民选择了首诊在社区。身为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已成为越来越多上海市民的守护者。
全人教育:综合性大学发挥优势落子布局
“公共卫生绝非只是传染病防治,也不只是卫生应急,公共卫生要从社会或群体层面认识和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流行病学专家唐金陵表示,每次在公共卫生历史的转折点上,都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等多方身影,共同保障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谈及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的建设初衷,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单靠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已经不足以对抗疾病,高校应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乃至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分析、预测和建构防治体系,从而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更广泛可靠的方案。
“综合性大学在全人教育方面的优势,更要好好用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上。”柯杨发现,包括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内,已有更多高校在落子布局“新医科”,发挥综合性高校的交叉学科优势,探索未来医学和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这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全新起点。
谈及“新医科”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表示,“博学而后成医,这是医学教育不变的信条。”在他看来,目前,不少攻读临床医学、护理学和检验医学等专业的医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对公共卫生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是一块要尽快补上的短板。他建议,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未来可以考虑将法学、历史学等更多课程设为医学必修课,为医学生构筑更全面的知识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