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民打蝙蝠的事变多了,驱赶蝙蝠后,蚊虫会不会变多?当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启今年首场“绿螺讲堂·新问题沙龙”线上直播,主题为“疫情之下的野生动物保护观察”。本次活动邀请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谢幼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党委书记张秩通以及《知识分子》科学新媒体主笔叶水送,几位专家分别从医学、生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学传播媒体等多个角度为公众解读。
谢幼华以《人类传染病与动物》为题,为公众讲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知识、疫苗开发、对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对传播链条的溯源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对谣言的破除等内容。
“70%的新发传染病是人兽共患病,这是常态,不是特例,大家感觉人兽共患病越来越多,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区域变大;三是交通便利、传播快;四是饲养宠物,且宠物种类变多;五是更灵敏检测手段能检测出疾病。”谢幼华。
王放在题为《疫情之下,我们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的分享中,从一位野生动物研究者的视角,为公众讲述了病毒与野生动物以及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四川江油出现黑熊伤人事件,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底线是什么?王放说:“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两者相处的底线,当野生动物咬死咬伤人时,各国政府都会选择维护人类的利益。”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畜冲突事件也会时有发生,据了解,我国已经在试行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补偿制度。比如,当雪豹咬死牧民的鸡鸭时,会给与经济上的补偿。
现场还有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党委书记张秩通从“法律修订、政府职责、社会传统”等视角提出在疫情之下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一些思考。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主笔叶水送从政府应对以及媒体人视角阐释政府在应对疫情、守护环境方面的相应举措行动。
本次活动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科学传播平台,将思辨式、启迪式的圆桌讨论版“新问题沙龙”结合弹幕视频新媒体平台直播推广,将知识视频化,启发公众建立科学思维、引发科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