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陆家嘴社区长者食堂通过屏幕详细标注菜品营养成分
“大食堂”,这是老人们对家门口社区食堂的亲切称呼。最近,不少习惯在社区食堂用餐的老人们发现,“大食堂”变得更“聪明”了。进出“大食堂”时,老人们不再为绿码发愁,测量体温、验证绿码融为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帮助他们直接刷卡通行,部分提前输入个人信息的老人还可实现刷脸出入;点餐时,嵌入智能芯片的餐盘不仅能完成一键结算,还能将优惠补贴也同步计算;有特殊需求的老人不必再亮出“禁食清单”,数据联网后可主动推送,电子标签还会显示脂肪、胆固醇等关键指标。如今,社区食堂不仅在口味上求新求变,更是乘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东风,让老人们快速能融入数字生活,吃得更加舒心。
数据多跑路,老人不再为绿码发愁
自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智能手机几乎成为社会服务的“钥匙”。出入公共场所、日常买菜、看病就医,都需要亮出绿码。暂且不提智能手机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率,纵使那些持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常会遇到“看不清软件”“字太小”等难题。
怎样为老人们提供更多“不触网”的选择?在普陀区武宁片区社区食堂,一台最新的人、证、码一体化检测系统成为老人们的“心头好”。“滴……”放上身份证后,系统通过“一网统管”数据库显示随申码状态。屏幕上方的人脸识别系统同一时间运作,查验人、证是否合一。为提升通行效率,这台智能系统还嵌入了自动测温功能。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曹杨新村街道率先试点安装这一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曹杨地区4万余名老年人目前已加入系统“白名单”,这也意味着他们无需携带任何证件,可通过人脸识别直接验证随申码状态。
图为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社区食堂,老人们正在用餐
不少社区食堂还面临一个问题——客流高峰期人群扎推,这既是防控风险点,也影响用餐舒适度。去年8月,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社区食堂开始试运营,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加上近50个品种的餐食选择,让这间食堂几乎一开就火。潍坊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食堂设计之初,他们就在思考如何运用更多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为此,食堂运营方专门从厂家定制了一批异型餐盘。根据颜色、形状的不同,菜品价格从1元至22元不等。连上智能结算系统后,还能自动计算老人们的优惠折扣,实现一键结算。
打通数据壁垒,助老服务更精准
数字化加持之下,社区食堂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使助老服务更精细,甚至改变了不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看法。
72岁的姜宝根老伯多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自此就坐上轮椅,多年没有外出吃过饭。终日待在房间里,人也变得郁郁起来。自社区食堂营业后,姜宝根便成了常客。“开个电动轮椅,五分钟就到了,”他说,这是离家最近的餐厅,不仅食物适合老年人,还可享受优惠。
图为社区食堂张贴的海报详细介绍了如何扫码注册、刷脸支付,让社区老人选餐付款更加便捷。
姜老伯满满的获得感源自陆家嘴街道社区食堂一项创新探索——阶梯性帮扶体系。通过链接辖区内的爱心企业、社区基金会等多方资源,社区食堂为低保低收入等特困人群提供每餐3元至5元不等的补贴。数据后台与民政系统的人口数据库相连,既确保帮扶精准到位,也让受助人员在一餐餐烟火气十足的饭菜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度。
数据资源库的打通不仅为老人带来实惠,更让个性化餐食成为可能。老人们上了年纪,各种慢性病随之而来,目前沪上部分社区食堂正针对慢病人群等试水特制营养餐。在闵行区古美社区食堂,通过膳食营养、用餐记录等大数据分析,可以为老人们推送特色餐食。还有一些社区食堂将营养成分做成电子标签,显示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等关键指标,老人们点餐时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