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产量一直高居世界前列。但是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2019年农作物种子进口量6.60万吨。为何我国需要进口这么多洋种子?我国种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又是如何?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我国进口六、七万吨种子看起来很多,但跟全年国家20亿亩的粮食生产面积来比,它的比重微不足道,0.1%都不到。除了基本需求以外,进口洋种子还有其他用途:丰富居民的菜篮子;满足国内种子的余缺调剂;丰富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但不可否认,我国在种业领域确实经历一个后来居上的过程。据央视,约十年前,洋种子以其技术优势迅速征服我国农户。2008年,洋种子占据了寿光60%以上市场,原先种子论袋论斤卖,而到洋种子则开始论粒卖。洋种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一度达到平均每公斤7500元,是国产种子的10到20倍。比如以色列海则拉公司的西红柿种子,每克能卖到100元以上。
《瞭望》杂志去年刊发《洋种子会否成为农业“芯片”》一文,其中也谈到了严峻的形势。调查发现,我国的主要作物中,水稻、大豆种子基本是国产品种,小麦的品种国产化率也较高,玉米、马铃薯种子部分依赖进口,而不少蔬菜品种严重依赖洋种子。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绝大多数洋种子长出来后都是健康苗,不带病原菌。其二,洋种子的一致性好,种出来的蔬菜产品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商品率也就非常高。
这背后体现出种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原创性种质相对稀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研发投入有限;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有效协作,部分品种育种研发水平低;国外种质资源管控越来越严。可以说,种子正成为农业的“芯片”。如果解决不好种业这项“卡脖子”技术,那么我国在农业领域要走更多的弯路。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化工集团2018年完成了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收购。自此以后,全球种业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以拜耳为代表的欧盟,以科迪华为代表的美国,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中国,三家合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在如今的寿光种子销售公司,黄瓜、豇豆等蔬菜品种,国产种子占90%以上的份额。
此外,近十年,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中国农业科学院目前拥有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收藏种质资源52万份,未来这一数字将扩容到150万份。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优良的种子是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的基本保证。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建设任务。
来源:央视财经、农民日报、瞭望、中国新闻网、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