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教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同时要求学校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要求家校合作,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如今,新的一学期又已开始,期待中小学生也能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替代人机交往。
带来问题的并非手机而是过度使用手机
这并非教育等相关部门首次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做出规定。2018年,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先后发布《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工作。2019年,教育部在回答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2020年,教育部在回答全国人大代表提案中再次强调电子产品严禁带入课堂。逐年升格的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那么中小学生有使用手机的客观需求吗?就这一问题,作者访谈了不同群体的代表。
受访校长和老师都表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手机依赖度不大,学生在校期间并不需要使用手机;从满足交往需求的角度看,学校更鼓励学生“人际交往”而不是“人机交往”;而学生如果在校内需要联系家长,可以借用老师的手机或使用校园公用电话。
受访学生则认为,除了和家长联系以外,使用手机可以让自己查询学习资料更加便捷快速,更好地和同学朋友在课外沟通交流,还可以帮助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虽然普遍看法是手机并非中小学生的必需,但是当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可能将学生与手机完全隔离。手机作为成年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中小学生对手机的认知。
引发问题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过度使用手机。有老师在访谈中就提到自己班级有一位优秀的高中生,每天晚自习回到宿舍后玩20分钟手机,以此作为一天学习后的放松,非常自律,学生与手机形成了良好的相处模式。
但是,访谈中老师和家长提及更多的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既有小学生、初中生,更多的是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高中生。
有老师表示大多数学生在使用手机这一问题上很难自律,班上一个学生熬夜看手机小说,导致一个月内成绩从班级十来名降到五十多名。还有老师痛心疾首地回忆一个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学生,“手机成了那个孩子的魂,手机被学校老师收走后,孩子觉得自己的魂没了,然后引发了极端事件”。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而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占比高达93.9%;在未成年人上网活动频率排名中,玩游戏占比61.0%,其中手机游戏又占比56.3%。从这些数据来看,如何合理管控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国家和社会需要重点关注且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校内的一些问题根源实际在校外
学校能够约束和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的范围只在校园内和学生在校时间,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在校外使用手机导致问题产生的可能性更大,校内的一些问题根源实际在校外。校外的监管责任在家长,家长必须明确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这正是教育部《通知》中所强调的“家校协同育人”。
从目前校内管控措施来看,尽管各个学校的具体操作有所差异,但整体来看,小学一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由班主任向家长建议不让学生携带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设备进入校园,同时也防止出现手机丢失等情况容易引发纠纷。初中和高中通常明文规定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课堂,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在上课时间段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放到指定地点,学生每天放学或周末离校时再交还学生。
访谈中有老师表示自己所在的住宿制学校要求学生每周日返校后主动将手机上交班主任,周五离校时再由班主任返还给学生,对部分不主动上交的学生会进行查收,每个学期学校还会组织老师开展1-2次进学生宿舍查收手机的活动,如果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将会面临校纪处分。但是,学生想方设法藏手机、交模型机等现象层出不穷。有老师很无奈地表示自己查收了学生的一个手机,学生省吃俭用买了第二个,最终这个老师收走了该生的三个手机。可以说,学校在管控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有规定、有落实,但成效有限。
有老师认为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的重灾区在校外,因此手机使用管控的重点应在家庭。但根据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中小学生家长大多要么一律禁止,要么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手段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将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希望寄托于学校。
家长适时放下手机,给孩子更高质量陪伴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更应该寻找中小学生过度依赖手机背后的问题根源,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手机为什么对中小学生有那么大吸引力?有研究认为手机软件和游戏的研发符合学生的心智认知;而且越是低龄的小孩越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在学习受挫时,学生会通过手机游戏中的胜利来替代现实中的失败;在情感缺失时,通过手机来给予自我安慰;学生缺乏丰富的、积极的现实生活时,往往也会误认为手机是最便捷和最能获得即时满足的事物。
这意味着,正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出现了空档,手机才会趁机而入。如果看不到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背后的问题,即使老师和家长拿走了学生的手机,依然还会出现其他的替代品。
因此,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在教导孩子放下手机的同时,自己也应当适时、适当放下手机,给与孩子更多时间和更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手中的手机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其次,区分校内校外不同场景制定相应的手机使用管控措施。从校内管控来讲,《通知》中已经明确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如确有需求,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且禁止带入课堂。学校应以此为依据制定或完善校园手机管理办法,一方面严格限制学生校内使用手机,通过“严堵”消解学生自制力不强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公用通话设施、引入新型智能设备等方法满足学生与家长的联络需求。从校外管控来讲,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学生使用手机方面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家长应当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和正确行动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使用手机的利弊所在,并形成《家庭手机使用公约》,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彼此严格执行,通过行为强化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和按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