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代表委员热议:以更多制度突破育新机、开新局-LMLPHP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科技战“疫”至关重要,备受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科技工作者该如何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应急”能力根本上来源于“长线储备”,要出台褒奖“甘坐冷板凳”的机制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医药卫生领域,尤需巩固科研战“疫”的好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

“疫情终有尽时,科学未有穷期,应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界的自觉行动,尽快补足研发应用等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说,应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激励力度,把科技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

疫情渴求应急攻关,讲究与时间赛跑,而“应急”能力根本上来源于“长线储备”。葛均波谈到的一组数字让记者印象深刻: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换句话说,每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有科学家平均坐16年“冷板凳”的付出与坚持。

目前,尽管有关部委已颁发文件破除论文“SCI至上”,但在葛均波看来,破解制约发展的相关问题仍有待解决。吸引一部分有极强创新能力的人从事基础科研,须“进一步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

创新“国之重器”转化人才评价机制,让新药问世跑出加速度

大科学装置建设是国家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上海瑞金医院正在建设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其中之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设施将打造成为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平台,服务广大患者与人民健康。

疫情之下,更凸显这一“国之重器”的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血液学名家陈赛娟告诉记者,与其他国家大设施有所不同的是,这个“转化医学大设施”不仅体现的是“物”“平台”,更体现的是“人”“健康”。因此,该设施的运行、考核系统都需要“个性化定制”。

举例来说。“转化医学病房”是该设施作为临床试验机构开放的重要优势所在,该病房以I期临床试验为主,用于危害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的新药开发。近年来,我国对新药研发高度重视,发布了一系列新政,不过,临床试验病房和专职队伍建设是“新生产物”,如何优化政策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赛娟委员建议,要从政策层面创新转化医学科技体系。以国家转化医学设施为基础,加强转化医学设施病房政策倾斜力度,加强转化医学临床试验专职队伍建设。要在职务提升、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保障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权益和收入水平,完善医疗机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成果转化配套激励机制,助更多新药在这些全新平台上跑出加速度。

打造源头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使成果真正变产业

“此次疫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这三大产业发展在布局上仍处于初创阶段,尤其是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领域,相关科研和技术储备还远远不够。”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说,除了加快源头创新,沪上高校必须加快提升源头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更多核心技术和成果落地,真正变成产业、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科研人员的源头创新能力。在融入国家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产品、形成产业,离不开大胆的政策突破。”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直言,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目前不到30%,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海量科技成果资源等待被“唤醒”。他认为,促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应该政府搭台,做好顶层设计,让“市场主导、企业唱戏”,由市场发现科技价值,建立技术资本化机制,推动技术转移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05-24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