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无声”的国歌,同样可以“唱响”-LMLPHP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用手语“演唱”国歌,她肃穆的神情、有力的手势令观众动容。

印象中,当国歌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奏响,现场人员必须集体肃立并跟唱,任何其他动作都是多余,甚至不敬的。但当邰丽华和身边的委员在肃立的人群中不停打着手势,我们并不觉得多余,更未感到不适,反而心生好奇:为什么以前没见过这个版本的国歌?

其实,这一幕并非邰丽华本人的心血来潮,而是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于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首次以聋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研制的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最新成果。作为“手语版”国歌的教学演示者,邰丽华在两会上的深情“演唱”既是这首手语歌在重大场合的亮相,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郑重宣告了听力残疾群体对于国家的热爱。

在爱国爱党的统一阵线上,他们并未缺席,而是和其他人一样以一腔热血投入建设,以赤子之心拥抱祖国,并渴望着“倾诉”心中的爱国情怀。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手语表达,他们只能通过各自的“方言”来“呐喊”,始终未能在语言上拧成一股绳,让澎湃的热血为世人所知。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研制“手语版”国歌,正是为了满足听力残疾人士在奏唱国歌的场合用手语表达国歌的强烈愿望,将每个个体充沛的情感凝聚起来,汇流成强大的爱国热潮。

另一方面,国歌的唯一性和严肃性决定了规范化表达的必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奏唱国歌应当按照该法附件所载的歌词和曲谱,不得修改歌词,不得采取损害国歌尊严、影响国家形象的奏唱形式。但是《国歌法》并未对听力残疾人表达国歌的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以至于不尽相同的“手语版”国歌可能在听力残疾群体中产生不必要的歧义,进而影响国歌的规范性。因此,确定标准的手语版本就是确保国歌的严肃性,避免因为表达方式差异而出现对国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偏差。

出于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政协开幕会上所有人必须佩戴口罩。我们也许无法见证往日里齐声高唱国歌的震撼场面,但疫情无法抑制爱国的热忱。无论是口罩背后的响亮歌声,还是两双巧手“唱响”的铿锵乐曲,它们诉说的都是同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情。

来源:文汇

03-04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