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物质生活构成“美好生活”的骨骼和实体,那么,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灵魂和血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只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丰裕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何谓美好生活?其不仅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方面;还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层面,如理性觉知、心灵归属、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等方面。亚里士多德曾将这种生活描述为理性沉思所禀赋的一种自足、悠闲自适和持久不倦的样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此而言,美好生活维度基本包括物质、精神、生活环境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但最为基本还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且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今天,人们的生活好不好、日子美不美,精神文化生活构成了重要的“话语权”。人们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诸如此类具有主观色彩的 “软需求”,体现出“美好生活”的定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在“物”的层面有了更高的起点,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具有了更高的追求。由此可见,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可以说,精神生活的富足、精神家园的温馨和精神境界的超拔既是新时代美好生活样态的本真呈现,同样也是度量人们总体性生活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尺。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人民对美好生活呈现出更多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十四五”规划《建议》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新任务、新举措,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新期待。 与物质生活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需求体系。因此,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创造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扎实推动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动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要创造优质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文明修养,进一步强化、培育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大量喜闻乐见和拥有高雅趣味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感性体验等浅表层次以及超越性体悟等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中得到持续滋养,从而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填充斑斓色彩。要培育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来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归宿。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捍卫精神生活的卫士,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提供价值导向。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把共产主义信仰贯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