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儿童厌学,成为困扰家长的普遍问题。
不少家庭直到孩子厌学,家长才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或者改变自己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选择带着孩子去往远方游玩。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去远方’的行为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陈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也为不少厌学的孩子开过类似的“药方”。然而,这一方法并非万能的灵药,厌学只是表象,每个厌学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原因,只能对症下药。最根本的是,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认知水平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沟通策略。
为什么父子旅行卓有成效?孩子和父亲单独完成是关键
现在青少年往往缺乏宽阔的视野,这容易导致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现实感受较弱。“厌学的孩子常常伴有抑郁的倾向。”陈默表示,从物理空间来看,大部分厌学的孩子几乎见不到天空,平时从书桌的窗口放眼望去只有建筑。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长期身处压抑、局促的环境更容易导致抑郁的情绪。她会在一些心理咨询中,建议有余力、有意愿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有草原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新疆等地旅行,这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不过,生活中确有很多家长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举家出游。但如何利用出游造就孩子宽阔的视野和旷达的内心呢?又为什么这对父子的亲子旅行卓有成效呢?陈默特别强调,这段旅途由孩子和父亲单独完成是关键之一,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位具有引领作用的父亲,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比起打卡景点、住五星级酒店,重要是在旅途中,父亲充分弥补平日陪伴的不足,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以及平等地进行父子间交流沟通。
从新闻可以看到,父亲沿途的辛苦孩子都看在眼里,当自驾途中偶遇车辆故障,父亲也会放手让儿子一起帮忙,而不是像母亲那样挡在孩子身前。孩子在担任小助手的过程中,慢慢学习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同时,当亲子交流的话题不再像日常母子间的话题那样更多地围绕学习成绩,无论是谈论路上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或是趣事小事,孩子也更容易和父亲平等沟通,而不是面对面地谈学习而色变。
“现在不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都是缺位的。这就需要家长下定决心跨出一步,弥补父亲与孩子亲子相处的缺失。”陈默表示,“去远方”的方式也并非万金油,现实中每个厌学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父母耐心寻找原因,比如校园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紧张、恋母情结、学业难度超过能力等等。“比起十几年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近年来有厌学问题的孩子确实越来越多。”她说,很多时候,不只是孩子,而是整个家庭都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疗愈一个受伤的孩子,需要整个家庭的推动和支持。家庭成员一起在相互理解和支撑中,才能真正分析和改善孩子的病因。
长期被压力、焦虑环绕,青少年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不堪重负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显示,科研人员运用脑部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孩子看到恐惧的面部时,他们大脑杏仁核的反应比成人更为强烈。针对小鼠的研究也发现,长时间的压力后,成熟大脑会在10天内反弹到正常水平,而处于青春期的大脑需要3周左右时间。
类似的生物心理学调查研究还有很多,学界普遍认为,当孩子经历持续性的压力时,大脑会产生应激反应,当压力得不到缓解,最糟糕的后果是身体机能耗损,从而引发抑郁。“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少部分人会出现强迫症现象,绝大部分人就变成‘不催就不动’、完全丧失动力。”陈默说,这些都是现在很多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学习带来的不良后果。现在,来找她咨询厌学问题的孩子年龄越来越低,她建议家长思考一下,既然自己也不是天才,又凭什么认为孩子适合天才式的超前教育呢?尤其是幼儿园、小学阶段,超前的学习通常和孩子正在发育的认知水平不符,就容易令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小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学习的兴趣,比维持一时领先的成绩更重要。过早地给孩子施加知识性的学习压力,可能反而会带来副作用。”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在和初中、高中校长的交流中发现,“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初中到高中,积累了这些宝贵品质的孩子往往更具发展潜力,后发优势的例子尤其在一些名校中比比皆是。”
沪上一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告诉记者,班上有一个女孩子虽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那样在外上过所谓的“幼小衔接班”,刚开始因为完全“零基础”确实学习进度比较落后,但实际上她只用了一个学期就很快适应了学校学习的节奏。“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要能够跟上国家标准的教学即可,家长没有必要拔苗助长地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她也经常劝说家长给孩子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比如保持一项体育运动、乐器、绘画或其他孩子感兴趣的爱好。
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教育,最优解的家庭教育应该既权威又民主
陈默将在多个场合向家长传授的育儿经验,总结成了四句话:0-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3-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6-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12-18岁实实在在信任他。“当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她表示,如果前面家庭教育基础打得好,孩子从中汲取和积累了很多的能量,那么通常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就能够承受较大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
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很多孩子厌学的问题常常在这个阶段暴露得更多、更明显。沪上一位初中教师在家访时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亲子沟通的问题,在家校无法有效配合的情况下,想改善厌学问题的难度非常大。有家长向她诉苦,自己也在学着尊重孩子,但孩子反而变得更加“难管”。“获取孩子的信任需要一个过程,况且尊重和平等不代表家长就要丧失权威,甚至演变成溺爱孩子。”她认为,每个家长如何在实践中找到平衡,需要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去不断摸索和调整的。
陈默指出,最优解的家庭教育应该既权威又民主。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