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市民、企业的服务体验,对标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改革升级版”,上海3月11日发布相关工作方案,对“一网通办”未来三年的任务作出部署。根据方案,从今年起到2023年,上海“一网通办”将逐年迈上一个台阶,从目前的“能用”,一步步迈向“好用”“爱用”“常用”,最终基本完成“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面向个人用户,将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生活服务体系;针对企业用户,将覆盖其全发展周期和全产业链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服务好4000多万用户
自从2018年启动相关改革以来,“一网通办”已成为上海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截至去年底,“一网通办”累计推出357项改革举措,接入政务服务3071项,拥有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4400万,企业用户超过214万。2020年,上海“一网通办”日均访问量超过1200万人次,日均办事超过17万件。
过去三年改革的顺利推进,特别是4000多万用户的巨大基数,为“一网通办”进一步打造以服务为核心的“升级版”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方向。去年年中召开的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一网通办”要推动服务全覆盖,积极打造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去年底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又指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此,上海在总结“一网通办”三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三年改革创新任务,形成《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包含33条主要内容。
实现“五方面转变”
根据《工作方案》,从2021年到2023年,上海“一网通办”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升级改革举措,主要体现为五方面转变。
首先是从“技术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未来三年,上海将更注重将已有改革创新做法制度化,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和数据方面的立法,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推进各领域改革系统集成。
其次,“一网通办”的服务范围,将从“政务服务”进一步向“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拓展,进入与市民、企业相关的18个领域97项服务场景,实现服务全覆盖。
第三,“一网通办”将整合优化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职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维护。
第四,“一网通办”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特别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共性服务”为“个性服务”,以数字化转型倒逼服务方式重塑。
第五,“一网通办”将更注重用户视角,并以此来确立量化的改革目标。特别是借鉴互联网思维,引入“月活用户数”“实际网办比例”等指标,以检验用户是否“爱用”“常用”。
“三步走”迈向“全覆盖”
未来三年,上海“一网通办”的“改革升级版”,将分三步推进完成。
今年底之前,要实现从“可用”向“好用”转变,推出10项示范性公共服务场景应用,基本公共服务将要实现全覆盖;2022年底前,实现从“好用”向“爱用”转变,再新增10项公共服务场景应用,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到2023年底,实现从“爱用”向“常用”转变,基本建成全方位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工作方案》还设立了三年改革量化指标:今年底,“随申办”月活跃用户将达1300万,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70%;明年底,“随申办”月活用户达1400万,网办比例80%;2023年底,“随申办”月活用户将达1500万。
“随申码”功能大拓展
具体举措方面,《工作方案》也有细致部署,特别是面向个人用户,“一网通办”将全面切入“衣食住行文教旅”的所有服务场景。
根据《工作方案》,未来三年,“一网通办”将在12个领域71项服务场景中,打造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体系。记者发现,很多新服务、新应用,都将充分发挥“随申码”作为可信身份凭证的优势,以“码”为入口,拓展个性化服务的新空间。
比如,在医疗领域,“一网通办”将打造“随申码·健康”,实现预约、挂号、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疫苗接种记录等新应用;出行方面,将打造“随申码·交通”,实现公交、轮渡、轨交等的“一码通行”,出租车“一键叫车”,停车“无感支付”;休闲服务方面,计划推出“随申码·文旅”和“随申码·健身”,为游客和运动爱好者提供一键相应场馆的在线预约预定,并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此外,在居家服务、绿色生活、拥军优抚等方面,还将推出“随申码·家政”“随申码·绿色”“随申码·拥军”等服务体系。
企业用户也将从“一网通办”改革中受益。据了解,未来三年,上海将坚持服务思维,拓展“一网通办”服务范围,目前已梳理出6个领域23项场景,涉及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惠企政策、普惠金融、综合纳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