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2020年,四川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新经济企业已逾45万家,2020年实现新经济增加值365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5%。“十四五”开局起步,成都站上这样的起点。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都正行稳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
优化调整园区
推动产城融合
由2018年的1.4亿元增至2020年的3亿元,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快速成长。回望3年前,成都将全市原有的112个产业园、开发区优化调整为66个产业功能区。
一家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一座城市对园区、开发区的优化调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华微公司副总经理段清华对此感触颇深。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难以独木成林。3年多前,同行企业散落在不同的产业区、开发区,华微为购买一款应用服务,不得不全球采购。
2017年7月,根据原有产业基础,成都高新区在其西部园区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布局公共技术平台、建立业界共治理事会、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等,营造产业生态,引导企业向功能区聚集。当年年底,华微公司加入了集成电路产业业界共治理事会。段清华在一次同行交流中得知,原来周边的企业就可提供应用配套服务。全球采购由此转向本地配套。
一减一增,减的是园区数量,增的是企业关联。成都高新区专门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大楼,提供办公场所,吸引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企业入驻。就是在这里,段清华与芯火双创基地相遇。2020年初,双方共建公共技术平台,不仅提高了自身产品研发水平,也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短短一年平台营收就突破1200万元。
一减一增,减的是“一刀切”政策,增的是差异化发展空间。“以前同城企业还要全球采购,症结之一就是各园区同质化竞争,各招各的商。”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刘幼成说。现在,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各地比较优势,每个产业功能区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推进企业项目聚集,通过专项政策有区别地扶持引导。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布局中,66个功能区涵盖一二三产业,分工合理,错位协同。全市产业功能区集聚了90%以上的新增引进重大项目。
一减一增,减的是各种不便,增的是产城融合。“传统产业园区多是产城脱节的单一生产型园区,比如职工在城西产业园上班,下班却要回到城东的居住区。”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向进介绍,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更适合城市化进程,有助就地打造生活服务、消费等配套,“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个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我们的目标是85%的生活需求在功能区内解决。”
仅仅3年,产业空间重塑后产生的集聚效应就已十分明显。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营业收入在2018年为7366亿元,到2020年已突破万亿元。
整合招商资源
融入全球链条
拥有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的京东方科技集团,正在成都规划一个产业生态圈。圈上每一环,都处在京东方的上下游产业链上。
“过去,为获得一款发光材料,我们得从国外采购,占用了不少生产成本。”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介绍,去年底,京东方的一家上游企业——出光电子材料(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实现量产,两家公司之间车程仅5分钟。
如今,按照“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已有出光、路维光电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集聚,形成国内较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个产业生态圈的企业将达到100家左右。”秦向东说。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都正全力实现新作为。
围绕龙头企业,成都着力补短板强长板,以构建生态圈为基础整合招商资源。截至目前,相近产业功能区之间已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构建起上下游配套、环环相扣的网络体系。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形成以京东方、华为等企业为代表的“芯、屏、端、网”优势主导企业,并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华为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补链”,率先建立5G通信技术实验外场,在其带动引领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形成无线通信产业全链条,实现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有效供给强,循环流转畅,国内国际双循环才会相互促进。
2月12日,随着一声笛响,新春第一趟抵达成都的中欧班列驶入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列车从德国纽伦堡出发,满载42节车厢的宝马进口车零配件。目前,华晨宝马成都分拨中心已把中欧班列作为主要进口方式,占比达70%。
2020年,成都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增长22.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额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26%。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江波表示:“关键在于我们引入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龙头及配套企业。”
2019年底,TCL科技集团把原布局在总部基地80%的产能转移至成都,新建了两条出口欧洲的产品生产线。2020年,TCL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产品4000多个集装箱,平均每周就有两趟TCL专列发往欧洲。“我们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公司产能年均提升约40%。”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物流经理许伟说。
借势者智,用力者强。乘共建“一带一路”东风,成都国际铁路港目前已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串联起我国西部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地区的广阔市场。
“真的是量质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主任郑泉峰介绍,前些年从成都发出的中欧班列以省外货源(货值)为主,去年四川本地货源占比已超70%,“有上万个品种,产品涵盖约20个门类。”
今年,天府国际机场将开航投运,成都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第三座同时运营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成都,正放眼全球吸引优质发展资源和要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挖掘生态价值
提升城市品质
作为成都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锦城公园建设项目不仅大幅提升了城市“颜值”,建成后每年还可为全市人均多供应约10斤粮油果蔬。
项目计划投资415亿元,3年实际投资下来,测算同口径成本可控制在289亿元。投入成本大幅下降,是怎样做到的?
“从建设到运营,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最关键的是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说。
跨12个行政区域,涉及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规划建设绿道500公里,锦城公园将被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的城市公园体系。成都市提出,要把这一工程与“打造生活城市宜居品质、进而转化为城市发展持久竞争优势”结合起来。比如,一方面在绿道两旁开发住宅工程,一方面建设具有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配套的社区,另一方面再将地产开发后的溢价部分反哺公园建设。
对于公园建设,同样要挖掘原有城市建设、植被风貌的生态价值,不搞大拆大建的“景观化”,彰显原汁原味的“乡土情”。规划公园内的农田,可以小田变大田,还可以将边角零碎地块打造为农业微景观。“耕地整理前共有地块3万多个,平均面积仅2亩,较为零散;整理后地块变为3000多个,大于30亩的地块面积占总面积的62%,耕地布局更加集中。”承接这一项目的成都兴城天府绿道集团董事长康瑛说,“我们现已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改造,整个公园在农业方面的综合效益将大大提升。”
目前,锦城公园建设过半,郊区部分的园区收益逐年上升,而在城市园区,成熟的市区地段按“最高价竞标”招租,相对有升值潜力的地段实行“浮动租金”,根据经营利润按比例收取。“已向市民免费开放的13个公园,整体上已实现收支平衡。”康瑛说。
一条条公园绿道,穿插环绕于全市各产业功能区,串联起一个个运动中心、茶吧、农业观光园,构成宜居品质生活的底色。
“早晨到生态公园跑步,上午在花园般的实验楼上班,中午约朋友去绿道旁的茶吧喝茶,晚上到附近的永安湖畔散步。”在天府国际生物城,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刚这样度过一天。徐刚并不知道,绿道穿过的双流区永安镇凤凰里社区,5年前还是传统农村,现在不少社区居民就在绿道周边的综合体内就业。
“以前出门看到的是葡萄架,现在很容易看到科学家。”社区党委书记邓小英如此形容身边的变化。
“降与升”的内涵,是成都对城市生态价值的深入思考,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西有龙门山,东有龙泉山,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曾被定义为“两山夹一城”。2020年4月,四川省批复设立成都东部新区。随着新区跨越龙泉山,成都将在“一山连两翼”中挥洒“降与升”的新手笔。
降,降低人口密度,目前已引导5000人下山进城(镇),腾挪植绿空间2.68万亩。升,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将规划建设1273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整保留植被和风貌,并让成都市人均森林面积增加10平方米。
成都,将在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里,让城市在园林中、在山水中迎接未来,谱写新篇。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