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玩电子产品“上瘾”的娃,除了一味改密码,家长还应做点啥?-LMLPHP

随着各中小学校相继复学,在过去几个月居家学习中习惯了让孩子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的家长们,有了新困惑。很多家长担心,该如何把对IPAD、手机“上瘾”的孩子们“解救”出来?昨晚,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特意邀请了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硕士导师陈珊博士,为家长们就这一“棘手”问题出谋划策。

面对玩电子产品“上瘾”的娃,除了一味改密码,家长还应做点啥?-LMLPHP

孩子玩手机就是“不务正业”?

直播开始前,上海家长学校通过“云开平台”发布专题调查问卷。3319名受访家长中,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有565人,占17.02%;30分钟-1小时的有992人,29.89%;1-2小时的有701人,占21.12%;2小时以上的有1061人,占31.97%。

调查显示,在线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以外,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主要是学习教育、视频类和娱乐游戏类。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国,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为赞成有300人,占9.04%;反对的有888人,占26.76%;中立的有2131人,64.21%。

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家长主要有三大困惑:孩子玩手机就是“不务正业”吗?孩子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怎么办?家长管控的度该如何把握?

在陈珊看来,家长对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上的管控主要分五类:一是积极的网络思想干预,跟孩子去讨论、去分享这种网络使用。二是积极使用安全干预,给孩子提前进行安全教育。三是限制干预,限制孩子玩的时间,限制孩子玩的内容。四是技术管控,就是控制孩子在网络上、路由器、家里的上网卡上进行密码设置等等。五是监控,翻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翻看孩子的上网记录。

陈珊将这五种管控归纳为两类,一类叫授权型干预,也就是前两种,积极的网络使用干预和积极的网络安全干预。二是限制型的干预,是限制型的干预、技术和监控。“根据欧洲的调查,孩子非常喜欢第一种,就是授权型干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认为还是要进行一定的限制性干预,这种限制性和授权型的干预结合起来使用。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限制型干预多一点,控制他的时间、控制玩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孩子上网。同时也要进行授权型的干预,跟孩子讲怎么样用、怎么样进行安全性的干预。”陈珊说。

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要开始多一点授权型的干预,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甚至跟孩子学习,此时限制型的干预就要少一点。假如孩子遇到了不良信息,可能还需要家长运用自己对网络的了解,包括自身的知识认知能力,去帮助孩子分辨什么叫不良信息。

面对玩电子产品“上瘾”的娃,除了一味改密码,家长还应做点啥?-LMLPHP

与其一味“改密码”,不妨学做“三精”父母

陈珊指出,家长应提高自身数字素养及对新媒体的认知。她提倡家长应在孩子的数字教养中学习做 “三精”父母:精细观察、精准施策、精心养育。

精细观察就是用心观察、理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不随意对孩子进行评判。了解他和谁在玩,在玩什么,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甚至可以邀请孩子的伙伴到家里一起来玩。你会发现当你信任理解孩子,他也会更加自律和自觉!

精准施策是指通过观察准确找到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行为异常的原因,比如最近孩子玩游戏玩的比较多,是学习上出了问题还是同学关系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及时沟通,正确引导,将矛盾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精心养育是希望家长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营造温馨有爱、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自主感和成就感,通过电子产品的使用多发现孩子的特长,鼓励发展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陈珊建议家长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做好媒介使用的示范,做孩子的榜样和典范,合理利用新媒体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意义。“如今的孩子是网络的原住民,信息技术早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一味去‘堵’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家长应化‘堵’为‘疏’、加强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素养,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网络幸福人生。

05-25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