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作序,这部学术著作里藏着应对疫情重塑社会的答案-LMLPHP

面对突发的传染病疫情,人类如何警惕“科普”变传谣?怎么避免从“傲慢”的陷阱中爬出,却掉入“恐慌”的深渊?新近引进的英国学者马克·霍尼斯鲍姆《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推荐序中谈到,一部传染病史,就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史,人类的生存与进化离不开微生物,但是也数次遭受险被消灭的命运。

梳理解读过往的全球范围传染病传播路径,对当下应对疫情重塑的社会不无启示。沪上“学习读书会”今年首场线下活动,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等探讨的话题之一就是,一场全球性传染病带来的不仅是成千上万的死亡人数,还有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传染病不仅规训了生活方式,也重构了社会文化。个体的叙述和集体的记忆交织呈现,只有亲历者才能明白这场大流行带来的巨变。

“2020年,一场袭遍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自身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当我们回首历史,发现早在1918年那场致命的大流感中,人类已经遭遇了和现在相似的经历。”恰如张文宏在书中所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是和传染病纠缠在一起的。我们既不应该过于自信,认为人类已经具有征服所有传染病的能力,也不应该过于悲观,认为新的传染病会征服人类。面对传染病,多了解一点传染病的历史,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现在正在流行的这场传染病。

张文宏作序,这部学术著作里藏着应对疫情重塑社会的答案-LMLPHP

回顾这段历史,或许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是和传染病纠缠在一起的。人类虽为地球上的特殊生物种群,但也不可能离开微生物而独立存在,而微生物作为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致病原也不可能被人类彻底消灭。《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中提到,英国流行病学家威廉·法尔首次将统计学运用到医学上,将统计学转变为当时医学专业最强大的流行病学工具之一。他利用数据统计测量一系列传染病的死亡率。在此之后,数据成为疫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霍尼斯鲍姆曾著有《与恩扎一起生活:被遗忘的英国故事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等多部医学史普及学术专著。在《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中,他叙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流感流行史,讲述医疗部门如何为描述流感的临床特征而努力;铁路和日益发达的交通如何加速病毒的传播;电报的发明以及新的大众媒体传播如何放大恐惧,引发公众的轰动反应;专利医药行业如何利用消费者的恐惧以及人类对疾病的恐惧如何渗透进社会文化。流感几乎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和文化焦虑的晴雨表,对经济衰退、技术发展、城市化和社会退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柳叶刀》评价,该书精彩描述了流感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在塑造我们对流感的认知和反应方面,文化活动是如何发挥难以置信的强大作用。

“就像我们现在要打疫苗一样,也应该开发‘心理疫苗’。这是整个系统的问题,不是靠片剂就可以解决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教授认为,疫情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疫情,其他变故也会引起心理问题。因此,不仅要给身体打疫苗,还要给心理“打疫苗”,平时注意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即心理韧性,包括对未来的预判能力,而不是疫情来了再去防范。

除了个人,社会也需提升心理韧性,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持网络。“哪怕一个人被闷在家里,有亲朋好友可以保持联系,心理韧性也会得到提升。我们也要通过科研,提供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让有需要的人及时得到帮助。”他说。

图片:出版方

03-21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