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人们诗意栖居的重要保障。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本市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过去一年,上海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和2020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上海市民们普遍发现,“水晶天”的频次变多了。2020年,上海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反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优良率达87.2%,为历年最高。数字上的“一低一高”换来了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天更蓝的同时,水更清、地更绿了。2020年,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5.0%,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
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让人们宜居、安居,也成为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这一切,离不开监管执法的雷厉风行。2020年,上海启动新一轮工业企业VOCs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中小燃油(气)锅炉提标改造和工业炉窑治理,累计淘汰拆解国三柴油货车6.7万辆。水方面,累计完成2.1万余处雨污混接改造、1700多个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和54座雨水泵站截流改造,全市域河湖基本消除劣V类。土壤方面,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启动土壤污染防治“一网统管”监督平台建设。
以“最严尺度”监管监督的同时,上海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生态环境监测有其特殊性,时间长、覆盖面积大,甚至还常会遇到固定监测点“看不到”的盲区。过去一年,从无人机、卫星遥感、走航监测到大数据技术,上海积极推行“非现场监管”,通过积累存储了详实丰富的数据,精准锁定“污染源”,从而实现对症下药。
大数据赋能下,生态环境治理更精准。但同时,也为那些一时疏忽的轻微违法企业留足纠错空间。过去一年,上海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方式。譬如,出台《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等。在守牢环境底线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环评豁免和告知承诺实施范围,实施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在临港新片区,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的新探索率先落地。
2021年是建设美丽上海迈向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上海已列出了一串具体可感知的数字: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国考断面(40个)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6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等。
指标之外,一系列新举措、新探索还将推动城市不断走向绿色低碳发展。在崇明岛,碳中和示范区正加紧培育。在五个新城,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的支持力度有望加大。在“南北转型”中的金山区,第三轮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