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姚策走了,请别再伤害-LMLPHP

姚策走了。

在生前发布的最后一条朋友圈,他写道,“其实我们一家的感情从未改变,28年的情感也不会因为网络舆论冲击而烟消云散。”

媒体报道了这条朋友圈,这是一个将逝之人对公众的解释,而这样的解释本不应出现在舆论里。

几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姚策进入了公众视野:绝症、病榻,颧骨高耸、脸皮蜡黄。28年前,他的人生轨迹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被改变,直到罹患肝癌,母亲欲为救他割肝时,发现母子并无血缘关系。“错换人生28年当事人”,他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标题里,也以这样一种方式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28岁得绝症、错换一生,一张人生的烂牌,一场彻头彻尾的伦理悲剧,姚策本已坠入深渊,但伤害并未见底——于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围观者突破了界限。在最应该安宁度过的时间里,姚策和他的生、养父母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苦苦煎熬:那些关于姚策生母故意抱错的声音,那些对他养母在背后伤害养子的指摘,那些呼吁姚策应把来自养父母的物质和爱归还原主的说法......流言、中伤、诋毁让两个家庭沉默、猜虑、不知所措。

一切关于他的新闻都被无限放大,围观者似乎生怕自己的同情错付,咀嚼每一个细节,试探新闻报道事实以外的人性。诚然,事件中的一些话题具备公共属性,比如涉事医院错换孩子的来龙去脉、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赔偿,以及姚策被大病互助筹款平台拉入黑名单,所筹善款的去处。不可否认,在舆论的推动下,姚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追责结果,相关平台已对过度筹款作出了处理。即使尚有需要查明的真相,相信当事人也正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相关部门会给出答案。

而至于人性,引发公众共情的本是养母欲割肝救子的至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至悲和一生被错换的至憾。但围观者的越界让共情沦为狗血,试问那些对姚策亲生父母偷换的恶意猜测,那些谁吃亏谁占赢的评说,对于刚刚团聚的两个家庭,对于彼此了解甚至未必多于长期跟踪此事的媒体和网友的双方当事人,怎可能毫发无伤?然而,直到姚策去世,中伤不止。23日晚,姚策离世的当天,其生父发声“让他安静离世”的视频被顶上热搜,微博下的评论戾气横生。试问,一个已在殡仪馆石板路上摇摇晃晃行走的父亲,如何面对“他的不幸难道不是你们亲生父母造成,还连累养母一家”这样恶劣的质问?悲伤欲绝的两家父母如何承受网友对姚策“白眼狼”的诋毁?还有姚策那失怙的幼子,互联是有记忆的,以后他该如何理解父亲?

固然,姚策是新闻当事人,公共新闻事件有被讨论的自由,但他同时也是儿子、父亲、丈夫,两个家庭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的面容不应在讨论中模糊,共情不能沦为狗血,人心经不起流言的试探与伤害。

在最后一条朋友圈,姚策还写道,“目前家人确实受到网络舆论影响非常严重,我希望通过法律能找寻真相,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家庭,尽快开庭,尽快结束,然后断网,关起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才是最后完美的结局。“

斯人已逝,请别再伤害。

来源:文汇

03-24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