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家丨借海外大师特展打造带动本土艺术的平台-LMLPHP

安藤忠雄建筑摄影

申城再掀海外艺术大师特展热潮,“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与安藤忠雄大型回顾展“挑战”几乎同时启幕。

这已经不是这两位艺术大师以特展的方式第一次造访上海——2014年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亮相K11艺术中心,半年前“莫奈·日出印象展”登陆外滩壹号美术馆;三年前上海明珠美术馆也曾主办安藤忠雄个展“引领”。此外,还有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毕加索、达利等,都曾在申城一而再、再而三地举办特展。这说明不少一流的海外艺术名家在上海已经拥有非常广大且固定的观众群。

高端海外艺术特展造访申城的高频次,正构成上海艺术生态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应当说,近年来这类展览在上海的兴起,部分满足了市民对于海外经典艺术的欣赏需求。在此过程中,一种 “展览文化”和看展的时尚消费在这座城市应运而生。现在,上海市民对于艺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越来越高。很多海外艺术机构和国际艺术组织愿意把各种形式的展览展示活动放在上海,很大程度上正是看中了上海这种“展览文化”的氛围,以及上海市民愿意掏钱看展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

基于申城层出不穷的高端海外艺术特展为大众观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我认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或许还可以借助形形色色的海外名家特展,进一步拓展市民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认知,撬动本土的原创资源与原创队伍,激活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为一座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无限能量。

文艺百家丨借海外大师特展打造带动本土艺术的平台-LMLPHP

“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现场

对此,不妨让我们放眼全球,看看其他一些国家和城市的做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创立于1929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就任时就明确了办馆理念,以新的视角引导当地民众理解并接受现代主义艺术。1934至1935年,他策划的题为 “现代绘画简史”的新馆开馆展和“现代艺术——建馆五周年纪念展”两个重要展览,以不同于欧洲艺术史学者的“美国视角”,勾勒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把当时美国的现代艺术现象纳入其中进行考察。阿尔弗雷德·巴尔的现代主义艺术理念、超越国家界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当代艺术现象近距离的观照与切入,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外,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都有相对明确的学术定位,他们共同构成美国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战略,即重视美国本土的艺术建构,即便引入海外优质的艺术资源,比如收藏和展示欧洲现代主义绘画,也以在地视角将本国艺术现象纳入其中一起考察,以此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史叙事和美学标准。

而日本的做法,是通过举办 “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这种艺术乡建的形式,让艺术走出博物馆和美术馆,走向乡村田野。两大艺术节的创办人北川富朗凭借自己的西方艺术策展经验,以及对家乡的忆象,根据需求有选择地邀请日本本土和海外国际知名艺术家前来本地创作作品。在此过程中,他会反复地和艺术家沟通艺术节的理念和对创作愿景的建议,而艺术家也往往被其真诚的态度所感动,即便经费有限也对驻地创作极其投入。在北川和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两大艺术节诞生了一大批富于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观光客源源不断地赶来参观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大艺术节让日渐荒芜的耕地重启生机,让那些被人遗忘的土地焕发活力,还创造了许多工作机会和文化附加值,开创了艺术造镇、生态策展和文化外交的新模式,使得艺术重塑了地方自信,并促进了乡村的振兴。

上述案例让我们看到,一旦具备了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是可以借海外艺术资源建立本土的文化策略和艺术品牌,从而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

如今,上海已经拥有了89家美术馆,再加上大小不一的画廊和各种各样的商业艺术机构,每年在这座城市举办的艺术展览数量众多,活动频繁。然而,很多优质海外艺术资源的引入,还没有与本土艺术界建立起更深入广泛的互动,还没有充分做到物尽其用。比照国际同行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已经具备了良好受众基础的海外大师特展入手,除了策划一些多样化的公共教育活动之外,积极倡导策划一些与本土艺术界对话性质的学术活动,努力做到每次引进,都能各有侧重,制造与本土当下产生积极互动的学术话题和文化视点,让大师特展带动与刺激本土艺术的活跃与兴奋。毕竟,本土原创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根,才是源头活水。任何引进,都是一种借力,最终是为了浇灌自己的原创土壤,培育我们自己的参天大树。在这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建立起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话语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地位。

03-25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