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如何摆脱“娃娃腔”?创作“长跑”中需经受住多重考验-LMLPHP

究竟什么是吸引人的儿童文学?曾经一段时间,有些声音认为童书仅仅是“小猫小狗小儿科”,或是成人对“娃娃腔”的幼稚模拟。如今,随着童书市场的日益蓬勃,儿童文学创作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升级。

“从慈琪的童话中不难发现,作者摆脱人们的惯性思维定势,在新的次序中重新排列组合,从而达成了惊讶的效果。”前不久,90后作家慈琪最新文集《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出版,研讨会上,《少年文艺》(上海)主编谢倩霓指出,新书立足宇宙的视角,各种看似不可能进入童话体系的形象,如岩浆、小行星、大江大河等都进入笔下,汇作一股宏大的世界观。

儿童文学作品如何摆脱“娃娃腔”?创作“长跑”中需经受住多重考验-LMLPHP

翻开教育部统编三年级语文课本,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作者正是慈琪,她也是语文课本入选的当代课文中最年轻的作家之一。“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知识都塞到故事里,而是想给孩子们推开一扇新窗户,外面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谈及创作初衷,慈琪认为,儿童文学也可以是一种“文学疫苗”,因此,作品没有一味规避死亡、暗黑的话题,而是告诉小读者,各种各样的风景,都是人生千变万化的可能。慈琪同名童书插画展在朵云轩艺术中心展出,比邻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将持续至4月11日。

儿童文学作品如何摆脱“娃娃腔”?创作“长跑”中需经受住多重考验-LMLPHP

童话集包含84个短故事,最短的仅66个字。它们是作者在成年以后赶快回过头来,与孩童时期进行的漫长对谈——孩子在深思熟虑地琢磨一些难以办到的事情,成年人在异想天开地胡言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提炼出“异质”“玄想派”,在以“满、过、多、剩”为特点的年代,慈琪的童话恰恰“空、减、留、停”,不声不响在文本中留下缝隙,让读者共同想象,留下智性的种子。

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形容,这些故事是“有性格、古怪精灵、天马行空的”,仿佛吃了酒心巧克力一样“陶醉”。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莉芳认为,儿童文学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参透儿童思维方式,慈琪的文字具备哲学的意味。比如写坏掉的捕兽夹,写口渴的吸管,写不倒的老屋,写乱走的钟等,持“物与人平等”的生命观重新打量书写微观世界。

儿童文学作品如何摆脱“娃娃腔”?创作“长跑”中需经受住多重考验-LMLPHP

如何摆脱套路化、雷同化,也是沪上儿童文学界一直思考的命题。日前揭晓的第九届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奖上,新生代作家在这次跨年度评选中成为主力,显示上海创作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认为,儿童文学是目前图书市场较为火热的品种,年轻作家要在创作“长跑”中坚守初心,需经受住多重考验——文学语言的锤炼,儿童文学长期以来存在不注重语言艺术性的痼疾,作品中往往“只见儿童、不见文学”,重故事、轻语言阻挡了青年创作者向更高峰攀登;文学素养的储备,眼下部分儿童文学作品缺少知识性、趣味性,雷同化、概念化现象频频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作者本身知识贫乏、经验欠缺;文学生活的积累,保持对生活敏锐的触角,创作的基石才会稳固。

上海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镇和发源地,探索儿童文学潜在的创作可能,使其彰显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学气质。“上海好作品”旨在向少年儿童推荐本市报刊发表的儿童文学短篇作品中的优秀作品,推动儿童文学短篇作品创作,自2012年开始评选,共评出73篇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的短篇佳作。李学斌《错位》、袁博《披毛犀棱角》、黄颖曌《南秋的月光》、霍聃《静静的冬营地》、李郦《凤凰飞过梧桐树》、周雪鸥《送作业本》、于晓丹《月亮街的白兔子》、王文婧《大嘴波波鱼》、胡连娟《有魔法的小房间》、江亦纯《给小熊维尼的一封信》、周锐《张飞审瓜》、金敏《没有人的时候》等12篇作品,获2019至2020年度“上海好作品”奖,涉及儿童小说、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历史故事、儿童诗等多个创作门类。12位作家中,除李学斌、周锐等中坚力量外,大部分是新生代作家,成为上海儿童文学界一次集中的青春亮相。

图片:出版方

03-25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