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103岁上海最高龄院士、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逝世-LMLPHP

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22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是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中最年长的一位院士。

1917年4月13日,沈善炯先生出生于江苏吴江。1942年7月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理学院生物系,8月至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教,1944年9月至华中大学理学院任讲师,1945年9月至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9月至北京大学理学院任研究助教,1948年1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9月听从祖国召唤,回国途中在日本被扣留。1951年11月至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副教授。1952年转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任副研究员。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并入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受上海交通大学邀请协助筹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并任荣誉教授。1977年至1988年,分别担任上海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常委。曾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理事等职。

沈善炯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对于金霉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对我国的抗生素生产做出重要贡献。对于大肠杆菌和链霉菌的生化研究中,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和生产上都有重要价值。

20世纪70年代起,沈善炯利用肺炎克氏杆菌,研究自生固氮细菌的基因结构、表达和调节的一系列遗传学问题。在固氮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节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系统阐明了固氮基因受氧、铵和温度的调节均通过固氮正调节基因nifA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双层次调节学说。这个学说已被证实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这些工作引起国际分子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固氮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善炯的实验室开展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遗传学工作,探索共生固氮菌与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对于结瘤基因和共生固氮基因的表达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发现,多次受邀在国际生物固氮会议和国际遗传学会上做报告,对国内生物固氮领域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沈善炯在固氮遗传研究工作中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他的贡献不限于生物固氮,同时为奠定中国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遗传学在中国曾受困扰达20多年,他和他的学生经艰苦奋斗,从研究固氮基因的结构与调节着手,首先开展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其在固氮研究领域的第一篇论文即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他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美国南加州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曾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沈善炯先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在赴美留学期间,响应祖国召唤,不顾阻扰,毅然归国,将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到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科学事业中。他一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严谨治学,提携后辈,远见卓识的科学大家风范和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耕耘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关链接>>>

中国金霉素攻坚者沈善炯

1942年,当时享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西南联大中有这么一位学生,他白天跟随着张景钺教授和陈桢教授,培育实验材料,学习植物发育、世代交替、遗传学相关课程;课后则一头扎进图书馆,一边处理实验数据的同时,一边查找文献、恶补相关学术知识。不久,勤奋刻苦的他便在学术组展露头角,被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教授戴芳澜相中进行新项目的实验跟进。他,就是我国金霉素攻坚者——沈善炯院士。

留洋深造

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时间从1942年来到了1947年,这时已从西南联大毕业了近五年头沈善炯院士,收到了一封来自曾经的硕士导师——张景钺先生的来信,正是这封信件开启了沈善炯院士的留洋之旅。

在信中张景钺先生说到:他为沈善炯院士争取到了去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生物系博士学位的机会,希望沈善炯院士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深造能为我国培育更顶尖的学者。“加州理工学院作为当时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这份推荐是极为难得的。正是张老的这封信,让我从一个读书人有机会成为一个学者,并站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肩膀上站到了当时研究领域的前沿。”沈善炯院士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道。

悲痛!103岁上海最高龄院士、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逝世-LMLPHP

远渡留学的中国学子

在加州理工大学求学期间,沈善炯院士见证了诺奖得主-比德尔教授与他的反对者、怀疑者们一起合作、辩论、竞争、丰富、改进,从“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细化为了“一个基因一个多肽”,并再次从“一个基因一个多肽”的学说中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从中破除了传统学者对于权威的盲从。而他的另一位导师,诺奖得主-刘易斯对果蝇的遗传与发育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并最终从这项研究中发现了双胸bithorax基因对体节发育的决定性作用的经验,则让沈善炯院士体悟到了教授们对于科研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认真。

悲痛!103岁上海最高龄院士、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逝世-LMLPHP

归国途中的沈善炯院士

“如果说西南联大教我怎么做人,那么加州理工则教我怎么做科学。”沈善炯院士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评价留洋深造带给他的影响。

攻坚金霉素

悲痛!103岁上海最高龄院士、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逝世-LMLPHP

1951年,归国数年的沈善炯院士为了更好的援建祖国的药物建设,听从国家分配,从当时任职的浙江大学调任至当时筹建中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投身金霉素的研发工作。当时金霉素的生产方式被美国的特雷尔药厂垄断,全球仅有美、英、意三国拥有金霉素生产药厂,这也导致金霉素在国内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如何破除金霉素的垄断,使金霉素普惠大众,这是沈善炯院士服从分配、离开浙大加入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初衷。

但在项目的开始,对于金霉素的零基础零经验却成为了阻拦在沈善炯院士团队前的第一道难题。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培育金霉素菌种的要点,沈善炯院士带领着他的学生从当时国际上发表的顶尖论文着手,通过一步一步的模仿着论文内容进行实验,严格按照论文内容控制菌种生长环境,对比、剖析金霉素的培育过程。同时为了实验操作的精准高效,沈善炯院士亲自前往工厂一线,向工人们请教菌种培育过程中的各种操作要点与经验。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年间的多次实验中,沈善炯院士通过研究接种培养基对于金霉菌的代谢及抗生素产量的影响、金霉菌菌株间的混合培养对于菌体生长的研究等,发现了金霉素在分解已糖时戊糖循环的运转与金霉素的合成有关,从而证明鸟氨酸循环在提高金霉素产量的理论研究链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发现了精氨酸是链霉素分子链胍部分胍基的来源,并在后续研究中找到了控制这种精氨酸和链胍之间的转脒基反应的方式。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成果的积累下,沈善炯院士团队终于在开题后的第三个年头攻克了金霉菌活性低、产量少的问题,并在同年,由沈善炯院士团队研发的金霉素首次通过了临床试验,开始于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使得金霉素在我国真正做到了自主研发,打破了以往国际上金霉素被欧美垄断的局面。

以遗产学剖析生物固氮

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遗传学研究发展迅速,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指导下,沈善炯院士遵循“理论要联系实际”的科技思潮,从生物固氮开始了对遗传学的研究。

悲痛!103岁上海最高龄院士、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逝世-LMLPHP

1978年3月,沈善炯(右)、罗宗洛(中)和殷宏章在全国科学大会期间

一面通过文献学习最新的遗传学知识,一面带领课题组以克式肺炎菌着手展开对于固氮基因结构和调节的研究是1974年沈善炯院士每日三点一线的生活缩影。很快沈善炯院士早年留学时对于分子遗传学的涉猎,为生物固氮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为了更好的分析固氮基因的调节模式,沈善炯院士首次将克隆技术,应用到该课题中。也正是这一技术的应用,让沈善炯院士团队领先于全球,首次证明固氮A蛋白对于固氮基因的调节作用。

而在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中,沈善炯院士团队在发现新固氮基因的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固氮基因在克式肺炎杆菌染色体上呈一簇排列的猜想,否定了当时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基因间存在“静止区”的观点。同时也正是这一观点的更新,首次将中国遗传学界的名字刻在全球遗传学的研究进程上。

03-27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