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
校长乃学府之魂——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实践、个人风范影响了一座学府的“气质”。今年,上海科普大讲坛推出全新系列活动“校长说”,围绕高等教育改革、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等热点问题,与公众展开热烈讨论。今天(3月27日)下午,“校长说”首场活动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和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出席活动启动仪式。
“为更好发挥大讲坛社会效应,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科技创新精神,大讲坛于今年全新策划推出“校长说”系列,我们将邀请高校校长来到讲座现场,结合高等院校学科教育,输出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也希望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让观众有感觉、有共鸣、有启发。”上海科技馆王小明馆长在首场活动致辞中这样讲到。据悉,“校长说”还将联动长三角教育资源,邀请长三角知名校长来论坛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讲座一开场,“校长说”首场主讲人钱旭红校长便抛出了三个直指人心的问题。不管是探析“三问”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直面“三问”所描述的严峻挑战,思维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点。钱校长指出,作为个人,从改变思维开始,改变自己,由此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整体面貌就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呢?在此之前,洞察古今中外思维模式变迁的全景格局并以史为鉴,是非常重要的。回溯公元1300年左右,作为思维重要载体的知识,在其发育成学科和体系的过程上,中西方发展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古中国强调辨证逻辑,古希腊强调形式逻辑。而古中国形式逻辑的夭折,留下了忽视过程、原理、结构、程序的民族弱点,也扼杀了科学的萌芽。回溯公元1900年前后,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和以爱因斯坦、玻尔等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发生了激烈碰撞。前者是精确的,整个宇宙就像钟表一样按照早已确定的轨道运行;后者是不确定的,在打开盒子前,没人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量子”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局限于物理理论,而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以及现实生活。
“古中国的思维模式、古希腊的思维模式,经典思维、量子思维……任何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缺陷,我们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一个思维自由的人,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还要有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维,系统的格局思维等等。中华民族必将辉煌的未来,一定来自于独有特色、中西融合的思维优势!”在讲座最后,钱校长这样总结道。
首场“校长说”的活动现场座无虚席,钱校长掷地有声的演讲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从家长、学生、教师等不同视角提出自己对思维改变与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的困惑。钱校长一一回复了提问。
延伸阅读——
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目前已举办161场,邀请到34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逾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大讲坛将继续利用科学传播的新技术新趋势,通过哔哩哔哩和东方网两大直播平台,为更多观众呈现前沿的优质科学知识。
2021年,上海科普大讲坛将在前沿科技、基础研究、跨界对谈等基础上推出五大系列,其中包括全新策划打造“校长说”栏目,它通过“讲演+对话”的形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高校校长们的科研故事和教学故事,倾听他们的新观点、新声音、新思想。
“听·见未来”:中国天眼对全世界科学家开放、载人航天工程新发射任务、大科学大科研装置新动态、碳中和与碳达峰新理念、脑机接口与医疗健康……我们将继续关注和传播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五型经济等重大战略及大科研装置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讲座。
“科学匠人”:百年新征程,一部奋斗史。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是科学精神的典范,在该系列中,我们将聚焦科学家精神,邀请老一辈科学家、“人民科学家”等共和国之脊梁,讲述他们的科研奋斗故事,传播爱国创新精神。
“科学万象”:城市里的动物居民、人体内的菌群部落、脑袋里的海马先生……科学包罗万象。我们将持续关注基础学科发展,围绕生活中好玩有趣的科学现象,探讨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挖掘隐藏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知识。
“知识无界”:科学+艺术、科学+游戏、科学+技术……将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科技与文化、人文之间的“次元破壁”,关注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知识分享与传播,形成新的流动与连接。
“校长说”:高等院校学科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力图邀请国内知名高校校长,从其学科背景出发,探讨如何看待新技术发展与未来教育方式的变革,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和创新力。
图片:上海科技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