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籽奶奶”学画画,折射公共文化供给新跃升-LMLPHP

▲阿籽奶奶通过视频示范画画

77岁的“阿籽奶奶”尹玉凤,原本从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几年前,老伴过世,生活一下子失了重心,奶奶变得沉默寡言。一次偶然机会,她拾起了小孙女的画笔。两根胡萝卜,一盆铜钱草,一只斑驳的南瓜……笔触从稚嫩到流畅,奶奶也逐渐找到了新世界。

位于复兴中路与淮海中路交叉口的徐汇区艺术馆,是一家区级文化场馆,却屡次摘得全国大奖。“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等先后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奖;“美育卡”项目获原文化部“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一位普通市民、一家群众身边的文化场馆,在申城产生了奇妙的交集——艺术馆慧眼相中了画作中的本真之美,不仅为“阿籽奶奶”办起个展,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将部分画作开发成时尚文创,卖火了。

让二者产生链接的,正是上海对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独到见解:公共文化服务在实现“可达”的基础上,更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可触及”——触及人们内心对于文化品质的渴求,更触及人们对于向善向美的感知和体悟。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的徐汇区为例,当下,正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0版建设——通过空间重塑、品质赋能、精准供给,从供给侧角度,开发出更多公共文化的 “应用场景”,锻铸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丰实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空间及资源“破圈”,定制服务丰满文化获得感

这两天,永嘉新村门口的社区公共展陈空间内,阿籽奶奶正忙着带领社区居民一起学习植物写生——画春花。居民们从打草稿开始,勾勒轮廓,调色涂色。一幅幅生活小品就此生动明亮起来,大家把自己种植的花草临摹上方寸画纸,也把生机盎然带进了心里。“艺术有时就是这么简单,素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本真之美才最动人”。

如今,阿籽奶奶成了永嘉社区的“编外”艺术辅导员,定期带领社区居民一起画水彩,他们正商量着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创作画作,办一场属于永嘉的红色画展。画技日益成熟的同时,居民们更体悟到了生活的丰盈。

“阿籽奶奶”学画画,折射公共文化供给新跃升-LMLPHP

当下,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转为“好不好、精不精”。而这样一种最真实的需求,往往就潜藏在街头巷尾、里弄深处。

在上海,当有着丰富功能的文化空间、艺术场馆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实现物理空间的可达之后,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内涵的重塑和持续赋能,锻铸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场域。

当初,阿籽奶奶的画作被发掘,正是源于主动走出文化场馆的“社区文化服务员”。

在徐汇区,借助遍布居民家门口的邻里汇等文化服务平台,更多文化需求被第一时间捕捉和感知。平台在动态集纳分析需求后,生成定制菜单,徐汇区公共文化配送也以此实现高品质、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

听一场自己点单的戏曲,与文化大家赏析座谈,参与非遗手工制作,参加社区文创创作……家门口的文化丰沛感,凝结起了邻里亲情和社区归属认同。

共建共治共享,最时尚公共场域放大品质文化供给

和阿籽奶奶一样,越来越多普通市民找到了参与公共文化品质供给的主场。

一场春雨过后,这两天徐汇滨江渐次盛放的樱花,让人流连忘返。这段滨江岸线,也成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浸润生活“最后一公里”的最佳试验场。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徐汇滨江11.4公里岸线的20个服务资源枢纽“水岸汇”也集体上新,更迭了城市滨水“生活秀带”的文化新体验。

去年起,徐汇滨江对原有沿岸服务空间提质扩容。特别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开始公共文化供给的新尝试。譬如“水岸汇”内嵌入一体化设备“智能生活服务站”,集无人零售、共享充电、文化艺术导览导航、文化活动购票等功能。并结合所在区位辐射人群需求,因地制宜设立亲子友好、艺术阅读、文化赏析等不同主题,放大滨江岸线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标识度和市民群众的体验满意度。

这二十处各有特色的水岸汇,从设计源头开始,就以“市场化运作、定制化服务、平台化管理”整合资源,在服务市民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参与,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激发大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在西岸工作生活的艺术家、建筑师、文化企业、社区和民间组织等,通过自发的形式,参与进了水岸汇的特色打造中,为这片共同的“文化家园”注入新活力。

来源:文汇

03-28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