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金融传奇》,黄沂海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黄沂海,朋友都喜欢叫他阿海,他的斯文与幽默让大家不仅不拘束,更有一重亲切感。他是上海文化圈响当当的人物,作家、收藏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堪称“沪上最有钱的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掌门人。阿海的另一重身份是工商银行两家杂志《行家》《银行博物》的主编,双管齐下,一刮两响,这在上海文化圈也是少见的。阿海凭籍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几乎将海上名家“一网打尽”,故而这两本杂志从定位到内容、版式、调性,海派特色十分鲜明,信息量丰富,学术水准高,可读性也很强。
身处金融圈,赛过身处台风眼,即使坐在整洁安静的总部办公室,像阿海这样层面的“金融界人士”,出于职业敏感,大约时时能听到点钞机票转动的声响,看到汇率上蹿下跳的数字,喝的是用黄浦江水冲泡的咖啡,舌尖上滑过的却是哈德逊河的波涛。但是阿海有定力,将职业与事业结合起来,责任与兴趣成功对接,钱潮奔涌,不改书生本色,白天西装领带进入角色,晚上清茶一杯读书撰文,近年出版了《笑看金融》《笑问财缘》《笑点赢家》《家俭成储》等大作,向读者普及金融知识。小康路上,钱包鼓起来的人民群众开始考虑理财问题,金融界专业人士的关切尤为重要。
阿海雅好收藏,专攻文人书画扇、动漫作品、名人信札等,集腋成裘,蔚成大观。他搞收藏纯粹是为了欣赏与研究,从未想到保值升值或套现。所以他珍爱每一件得之不易的藏品,重在挖掘藏品背后的历史人文,体会藏品承载的历史风云与人情冷暖,每有所得,每有所悟,就行云流水地写下来,先后出版了《扇有善报》《扇解人意》《多多益扇》《漫不经心——我的动漫收藏故事》等收藏散文集。阿海的成功,拜时代所赐,也得益于他本人视野高阔,内有乾坤。
阿海保持书生本色,但没有书生气,不骄不矜,不拗造型,这在当下许多人通过微信和抖音来获取信息的环境中,当然是十分可贵的。他的文字是素面朝天的,立意也是堂堂正正的,他追求轻松畅达、生动活泼的文风,网络热词信手拈来,点石成金,他坚定不移地站在广大读者的立场上。
▲黄沂海在做“百年金融的博物记忆”专题演讲
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阿海一刻也不会放下手中的如椽大笔,他真担得起作家这个称号。近年来,他查阅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遍访金融界老前辈和文史专家,撰写了一系列与金融史有关的文章。
大上海的成长,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样本价值。可以说,没有上海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就没有上海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上海担负起建设中国金融中心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快速崛起,为中国与国际金融制度与交易平台对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肇始于美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世界金融的稳定器与推进器,上海金融中心的积极作用也为全世界瞩目并赞许。
但是在这一连串的耀眼光环中,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中心的建成并非假“上帝之手”,其实是内生动力与历史要求的合力,在羸弱的国势中,在新旧交替的阵痛中,是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更大的创痛就是经历了外国资本的压迫、欺侮并奋起抗争。彩虹之前,肯定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所以我们应该将沿着这样的历史线索来欣赏黄沂海的文章,从他剖析的典型案例来读懂旧上海的金融风暴,读懂上海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所具有的双重意义,比如《惊“潮”:树欲静而“风”不止》《四面“储”歌,风乍起,云初动……》《金融仓库群:苏河湾要冲地带的“坚固城堡”》《外滩24号:日本侵华“金融急先锋”》,从而得知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第一次挤兑风潮,居然是由日本人制造假币而引起的;今天仍让金融界人士谈虎色变的“橡皮风潮”案,是由以麦边为代表的外国无良商人和少数华人买办合谋“空麻袋背米”玩大的资金游戏;还会痛感于“1932公债风潮”与淞沪抗战的逻辑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解放前夕的“1947黄金风潮”和“轧金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想每个有民族感和国家意识的读者,都会正确认识我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机构的重要作用,为今天我国在世界上所取得的金融地位而自豪了。
阿海对发生在旧上海的金融事件、金融风暴一直关注,为了走进更加幽微的历史隙缝,他对亲历重大金融事件的见证者,进行了抢救性的采访。特别要指出的是,阿海写金融事件,写行业发展,哪怕对金融业内老前辈日常方面和业余爱好等“花絮”的素描,也很重视反映金融家的人格形成,或称性格形成历史,以及这种人格在处理复杂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他把人物放在历史漩涡中来写,特别出彩,令人信服。所以,阿海笔下的金融事件,迭宕起伏,险象环生,却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形成“纪录短片”篇幅的“人的历史”。比如本书中的《钱庄“八把头”角色起底》《四任央行总裁靠什么“续命”》《交通系“朋友圈”里的各路财神》《“信用侦探”之陈光甫样本》等精彩篇章,几乎就是一部部浓缩了的金融家传记。“八把头”、宁绍帮、镇扬帮、本地帮、“沪上首富”“中国摩根”“红色保险掌门人”“平民银行家”……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金融业传奇,以及海派文化的精彩篇章,就是由这样的“民国人物”书写的。如果阿海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可以编写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
今天,我们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身边的变化如电闪雷鸣。以前去银行存款取款,最怕的就是取号、排队。仿佛就在前几年,还有储户为银行没有提供卫生间而投诉到报社。现在银行的设施已大为改善,各银行的网点星罗棋布,绝对多过米铺,但银行里的排队现象几乎看不到了。理财意识的增强,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支付方式的改变,数字化货币的实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可以破产”的消息在民间不胫而走,最大可能保护储户利益的相关法规的推出,都刷新了人们对银行身份、功能、定位的认识,金融风险不再是纯粹的银行之间的“生产事故”,而是每个老百姓的“身边事”。而况金融诈骗的剧情每时每刻都在大城小县发生,新的戏码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让即使智商相当高的人也屡屡上当。所以,关于金融事件、金融风暴、金融诈骗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满足我们审美需要的同时,也在为我们的经济生活时时敲响警钟。
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活动来关注金融、体验金融、表现金融,在上海作家中可能已经形成一个特色,涌现出好几位有“专属领地”的作家,并在全国产生影响。从茅盾先生开始的现代文学到今天视域宽广、表现多元的当代文学,这一脉传承,枝繁叶茂,反映了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气质,黄沂海的这本新著,担当同样光荣的文化使命,体现的也是宽广的胸怀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