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0年)》在复旦大学发布。| 均主办方供图
《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0年)》28日在沪正式发布。该报告囊括了过去一年欧盟、欧洲议会和德、法、意、英等欧洲国家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报告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
报告认为,2020年是中国和欧盟(欧共体)建交45周年,在过去一年里,双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极影响,在经贸等领域取得重要合作成果:中国首次跃居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还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关系在危机和挑战面前展现了韧性活力,向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
报告也认为,虽然双方着力于合作共赢,但近期欧洲对华政策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欧盟及部分成员国将对华经贸合作和对华人权干预区分对待;突出战略自主取向,试图在高科技等领域与中国“脱钩”,提升对华技术性贸易和投资壁垒;此外,欧洲内部各国对华政策立场分歧加大,随着美国拜登政府回归跨大西洋同盟,欧洲对华政策严重受欧美关系影响等。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对华政策的碎片化、复杂化和多面性特征会更加突出。
3月22日,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对此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并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针对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来自沪上欧洲研究相关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中欧投资协定的前景”“欧美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欧洲战略自主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等话题进行研讨。
日前,欧洲议会取消了中欧投资协定审议会议,试图以此施压中方。然而,欧盟委员会本月12日曾发布新闻公报说,中欧投资协定将给赴华投资兴业的欧洲企业、投资者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更多法律确定性、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及更公平的参与规则。复旦大学戴炳然教授认为,此协议对欧洲企业与民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势必受美国和欧洲一些反华势力的反对与干扰,生效未必容易。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认为,在近期欧美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对华施加制裁的背景下,传统的经贸合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会被搁置一段时间。但是欧美在价值观有相近的立场,在经贸和全球治理上却存在诸多矛盾。当前美国在人权和安全问题上组合拳是精心选择的结果,意在破坏中欧经贸合作。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中美欧三边关系正在进入到一种新常态当中,中欧关系未来可能呈现经济上竞争合作并存、国际治理上谋求合作、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的复合形式。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进一步指出,未来欧美虽然不可能组成全面的反华同盟,但在特定领域会加强协调与合作,或会将人权、劳工、环境和气候标准等共同价值观嵌入到与中国的经贸谈判当中,这是值得警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