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艰苦岁月》,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堪称主题性雕塑的创作典范。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眼下进入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100件签约作品即将与大家见面。近日,针对其中全部16件雕塑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了一场专题辅导,为“后浪”创作者们“开小灶”,为作品捕捉“画龙点睛”的灵光。
态度认真、基础扎实,是曾成钢对这批新作给出的评价;同时他也看到,作品中有不少在创作手法上大同小异,与实景靠得太近。“雕塑以意象取胜。思路不妨再打开一些,适度想象,以小见大提炼出不凡的精气神。”曾成钢坦言,主题性雕塑创作应该精益求精,一方面因为其肩负重任,是为人民、为时代立像,可谓正能量与时代精神的扬声器,另一方面则是对“上海出品”寄予厚望,力求让这批作品成为全国主题美术创作的标杆。
“决定性一瞬”,最能凝练人或事物的精神状态
围绕一张小圆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五位有坐有立,似乎正在展开讨论。这是赵杨以《青年杂志》创办为主题的雕塑,试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颇为生活化的场景。创作者表示拿捏不准几位人物的位置排列,曾成钢建议,相比之下对人物个性化提升更为重要:“现在看起来,这些人物形象有些僵。五个人是各具特质的文人,性格、动作、精神面貌应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已符号化。”同是着力雕刻人物群像,林森聚焦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的雕塑,也被认为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对于石库门里走出的这群人来说,情绪波动格外重要,不妨有一些略显张力的动作、体态。群像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曾成钢说。
此次“日出东方”项目中,除了表现历史场景和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事”“大事”,重点发掘新时代的精气神。吕旗彰以快递小哥作为表现对象的雕塑是其中一件。作品定格了送货到达的一幕:倚在摩托车上的快递小哥,正拿起电话说着些什么,脸庞微微扬起,眼神望向楼上;他身后的货物堆得高高的,快递盒、包裹袋大小、形状不一,甚至有卷成长条状的,入微的细节刻画很见功力。曾成钢却笑言:“这位快递小哥的神情似乎有些放松。”在他看来,这应该是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的一群人,工作起来饭都顾不上吃,披着雨披在恶劣的天气下奔波,稍有不慎便会滑一跤……倒不是说作品非要捕捉某些极端的时刻,但应当从中传递出独属于这群人的精神状态。曾成钢建议创作者不妨从方增先经典美术作品《粒粒皆辛苦》寻找灵感——这幅画从定格一位北方农民弯腰伸手捡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折射出整日劳作、辛勤耕耘的农民形象。
点评这批雕塑新作时,“决定性一瞬”“精神状态”是曾成钢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他告诉记者:“雕塑作品讲究对于典型人物、动作、事件的提取,抓住最生动的东西,进而以一种更加凝练的方式来表达,传递某种象征意味。这需要创作者们超越表象,更多地调动起内在感知。”
精神意象的提炼,需要基于真实的艺术化想象
曾成钢留意到,此次有些作品创作陷入了惯性的误区,这将直接折损作品精神韵味的彰显,需要引起关注。
过于写实,就是其中的一种。曾成钢指出,雕塑需要与真实场景保持距离,需要基于真实的一些艺术化想象。面对李乾煜以上海红色电波为主题的雕塑,他提议:“是不是可以让人物的头发像电波一样飞起来?不妨适度夸张,以起伏的感觉凸显惊心动魄的氛围。”针对周天应以董家渡旧区改造为主题的雕塑,他则直言:“这个题材的雕塑稍不留神容易与模型类似,应该强化雕塑语言。新的改造究竟给旧事物带来什么?给城市带来什么?是不是可以突出一点象征意味,获得一些想象的空间?”
在曾成钢看来,创作者们偏好的宏大场景、群像塑造,也未必是主题性雕塑的标配。“有时不妨做些减法,以小见大。”比如,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就是一件相当凝练的红色经典,非常生动,且富于极强的象征意义。这件作品上世纪50年代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做,舍弃了浅白地表现战争胜利场面的思路,以小战士托腮倾听老战士吹笛子的画面取而代之,早已登上中小学课本、广为人知。艺术家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将艰苦的岁月变为抒情的表达,传递出对于未来的向往。
曾成钢告诉记者,雕塑的空间感和立体性让这种艺术形式极富张力:木材、石头、金属、泥、铜等不同材料的运用都能呈现不同的效果;圆雕、浮雕的艺术表现力也各有优长;就连雕塑的尺寸都大有讲究。这些都意味着雕塑作品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承载更多的创新。
“创作者时时刻刻都可以琢磨,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面对材料、想法、构图等众多元素,能不能拿出几点不一样的,与其他作品拉开距离?”曾成钢说,这样的追问对于主题性雕塑创作尤为必要,因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造美、展示美,更将成为一束束镌刻历史与时代的精神之光,让后世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