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作为复旦校友的父亲牺牲在战场上,生前他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相信党组织,一切听组织安排’,父亲的一生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今天(4月2日),在新建成的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烈士纪念广场上,抗美援朝烈士俞恩炘之子,今年86岁的俞之城在烈士纪念雕塑前,亲手为父亲献上了一束鲜花。和他一起参加追思仪式的还有其他烈士家属代表、复旦大学的部分师生等。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到来之际,复旦大学举行“缅怀英烈守初心 明理增信担使命”——烈士纪念雕塑和纪念广场落成暨清明追思英烈活动,这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堂生动的现场党史思政课。这也是复旦大学迎接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
生动的现场党史思政课,赓续红色基因
走进位于相辉堂东侧的烈士纪念广场,只见雕塑左侧花岗石上,镌刻的52位复旦英烈姓名熠熠生辉;右侧花岗石勾勒红岩烈士学生时代形象;中间金属造型部分高耸傲立,传递着复旦英烈的坚韧,象征着不屈的民族脊梁。“今天站在雕像前,我一眼就认出了我的父亲。”看到父亲的雕像,两鬓斑白的俞之城难掩激动之情。
俞之城的父亲俞恩炘193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于1949年5月参加革命。那时,东北解放区已全面开始建设工作,俞恩炘毅然决定带全家离开上海,远赴东北。
“父亲坚定地告诉母亲,我在求学的时候,曾立志为大众服务……我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公路事业,为东北建设服务。” 俞之城介绍,后来在抗美援朝中,父亲负责配合前线部队抢修公路,支援前线军需物资运输等任务。1951年3月,俞恩炘因伤寒接受治疗,不料此时受到敌军突击。紧急关头,俞恩炘拒绝医护人员的搀扶,他大喊:“不要管我,快救其他病人!”最终在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
不止是俞恩炘烈士,在历经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英雄儿女中,还有诸多复旦学子的身影。胡其芬、费巩、王朴……芳华之年,他们或捐躯沙场,或为拯救同胞而牺牲。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忠诚、崇高和无私;有一种烙印永远不会斑驳:初心、使命和信仰。今天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每个人都要为之努力奋斗、为之倾洒才智的中国梦!”在伟岸的烈士雕塑下,任重书院导师、哲学学院教授郑召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成员张义,以及“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徐依鸿、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班“望道班”学生谢雨桐、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崔雨晴、新闻学院新生柴瑞轩等学生代表深情朗诵由复旦学子原创的诗歌“党史故事我来讲,红色精神我来传”。该诗歌在创作中糅合了烈士的家书和诗词,寄托着当代复旦人对学长先辈们最诚挚的思念和崇敬。
创新设计,打造红色育人载体
“116年复旦校史,也是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光荣历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师生和校友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庆红岩革命烈士就有10位,复旦大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这些英烈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他们的事迹凝聚成复旦血脉中最强大的红色基因。”她说,复旦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教材,必须抓住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主题学习教育,讲好英烈故事,点亮师生理想灯塔。
为深入挖掘、整理并展示复旦大学革命烈士资源,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复旦大学决定在邯郸校区内设立地标性红色文化景观“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据悉,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启动,从设计到落成历时近两年。经校内外专家多次论证,雕塑最终选址于相辉堂东侧、寒冰馆北侧广场。雕塑位于广场西侧入口。
“目前,全国高校中这种有规模的纪念碑性建筑和红色纪念广场比较少见,这次较为超前。”雕塑及广场设计方负责人,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胡晓云告诉记者,以往雕塑造型多使用单一材料,但这次创新使用了三种材料,营造出现代感、几何性和力量感。
其中,雕塑主体材质为花岗岩,烈士人物群像为铸铜材质,中间连接部分为不锈钢材质。灰色花岗石与黑色金属板材相结合,凸显雕塑更显庄重与沉稳。连接部分以现代装置艺术的材质、工艺,表达当代审美意识,凸显雕塑现代感。雕塑中的十几位人物形象并非对应具体某位烈士,而是泛指复旦烈士群体,涵盖不同性别、职业、角色。但观众细看雕塑,仍可找到历史原型人物的影子。
校方介绍,雕塑后方的烈士纪念广场以草坪为主体,定位为校内一处新的重要红色景观,草坪两边设长椅,布置音响、灯光、绿植,白天或夜晚都具有较好的休闲效果。草坪采用非观赏草,可供师生在此缅怀、休憩、学习等。
图片:除说明外均为吴金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