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前进的每一步,总是不断以创新冲破阻隔、用科技构建连接。创业二十多年来,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奥盛集团,始终以难得的魄力与定力,坚守高端制造领域,聚焦“创新”,“连接”未来,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国创造”印记。
奥盛的创新所“连接”的,既有陆地上的天堑——目前,全球大跨度悬索桥和斜拉桥中,超过一半的缆索来自奥盛集团,包括在建的全球首座单跨超过2公里、连接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恰纳卡莱大桥;也有面向未来的能源大通道——全球第一条位于超大城市中心地区的超导输电线路,正在上海加紧铺设,预计几个月后就将运行,从而开启一场输电革命。此外,通过介入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奥盛也在尝试“连接”天与地;通过开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在未来为数百万人辟出一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通道。
作为奥盛集团带头人,董事长汤亮对创新有着深切的感悟。在他看来,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制造业,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道路,以“高科技”支撑“高质量”。创新最难的就是一以贯之的坚持,民营企业必须有长期创新的决心,把“一时领先”塑造成“时时领先”,从而不断融入国家创新主赛道,挺进自主创新主战场。
用“中国创造”在全球挂起“中国彩虹”
我国传统文化中,桥梁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而且内涵丰沛的符号,承载着诸如“登临彼岸”“匠心独具”“修善积德”等遐想。不过,在以奥盛为代表的产业界取得技术突破之前,大跨度桥梁缆索市场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上世纪90年代,奥盛下属的浦江缆索公司走出第一步,为上海南浦大桥提供缆索,打破了对海外技术的依赖。此举不仅将进口缆索的价格泡沫挤掉了70%,也开启了奥盛逐鹿全球、领风气之先的征程。
说起那一座座里程碑式桥梁的缆索合同,汤亮依然如数家珍:横跨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恰纳卡莱大桥,是有史以来首座一跨2000米的悬索桥,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枢纽;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建造时是世界上投资量最大、技术要求最高、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最大跨度单塔自锚式悬索桥;云南龙江大桥,峡谷跨径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峡跨径世界第二……
总体上,在全球超过100个地标项目中,奥盛靠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技术,一次次赢得客户的信任,可以说用“中国创造”为超级桥梁挂上一条条“中国彩虹”。在行业中,是奥盛将许多首创技术引入缆索领域,近年来还开创了许多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构建起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关键参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迄今,奥盛共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拥有120多项发明专利。在权威的英国《桥梁》杂志刊登的全球统计排名中,奥盛占全球特大型悬索桥、斜拉桥的缆索市场份额近一半。
坚守初心使命毫不动摇走创新之路
创新离不开技术,但创新从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汤亮大学本科读的是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和博士转攻世界经济,这种知识结构使得他对发展高科技产业有着独特见解。上世纪90年代,汤亮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下海”创办奥盛集团。他为企业划定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志存高远”,抱定科技创新的宗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的短板。而横亘在“中国制造”从大变强道路上的一大断点,就是关键核心材料。创业之初,奥盛就坚定地相信,对我国制造业而言,新材料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是未来制造科技的源头和上游;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完美结合,一定能在将来创造出新产品和新需求,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因此,制造业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咬定新材料研发不放松,最终就能达到“一树百获”的效果。
创新有风险,但在奥盛的文化中,能否与风险共舞,体现的是创新者的能力与魅力。在汤亮眼中,民营企业搞创新,既要量力而行,也要舍得投入。只要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看准方向,企业带头人就要做好“哪怕钱掉进黄浦江,不一定能听见响”的心理准备,因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优势,别人是不会施舍给你的,必须狠下心来,自己“拼出来”。
多年来,奥盛始终坚持较高的创新投入强度,研发资金占企业总营收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以上。新技术新工艺的缆索新品,哪怕测试费用再贵,也都要送到国外一流实验室;技术骨干无论什么年龄,公司都支持他们走出国门,到国际行业大会的平台上与同行对话。
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来说,要坚守创新、聚焦制造,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旅程。而奥盛创业二十多年来,面对过各种“赚快钱”的诱惑,但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从未涉足虚拟经济领域,在这背后,那一份家国情怀交织的初心使命是关键支撑。
汤亮的这份初心,一方面来自父亲的谆谆嘱托。儿时的汤亮,早早地在父亲指导下诵读古文名篇,其中,诸葛亮那篇经典的《勉侄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开宗明义第一句:“夫志当存高远”,这在日后也成为了奥盛企业文化的核心。对汤亮而言,虽然父亲较早就离开了,但这番教诲,他始终铭记在心。
另一方面,奥盛的创新初心也充盈着报国的激情。汤亮常援引世界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研究成果:悬索桥源于中国,而中国造悬索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曾主持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如今,奥盛已经在全球桥梁建筑史上铸就辉煌,这不仅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荣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份见证。回眸这些年创新创业的经历,汤亮说:“我们一直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发自内心地感恩这个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时代。”
在经营的巅峰敢于自我突破“再出发”
创新难,比创新更难的恐怕就是继续创新、突破自我。经过多年努力,到2010年代初,奥盛集团研制生产的桥梁缆索已享誉全球,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汤亮却在此时果断决策,在企业经营的巅峰期,开辟新的机遇窗口,完善战略,开创“变局”,大胆谋划“升级版”,目标就是将创新的“连接”能力,向着更广、更高、更深的空间范围辐射。
顺着这个思路,奥盛以新材料为抓手,上天入地,多方面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并最终形成如今“一树四翼”的格局。“一树”就是集团旗下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辖6个实验室,以较强的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对整体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四翼”就是新材料转化后延伸而出的4个高科技产业板块,除了原先的主业桥梁缆索制造,其它还包括介入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装配、高温超导电缆研发制造。
表面上,这“四翼”分属4个不同行业,但从新材料的视角切入不难发现,无论是桥梁缆索、医疗器械,还是航空发动机叶片、高温超导电缆,都可以沿着奥盛用多年蹚出的那条“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的创新通道向前迈进。
目前,奥盛旗下的普实医疗器械公司,拥有一系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新器械,其中,LACbes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已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后上市,反响热烈。旗下的佳士航空动力公司突破多项关键工艺技术,提高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叶片的技术性能,成功跻身行业先进水平。而奥盛牵头引领的超导产业链,目前正在上海全力推进国际领先的高温超导输电示范工程。
奥盛的“再出发”,一方面是因为居安思危,虽然眼前公司并不愁缆索订单,但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必须未雨绸缪,抢抓先机。但另一方面,“创新局”的关键动力,还是源于企业上下对创新的痴迷追求。汤亮常引用《礼记·大学》中的经典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勉励员工——既然选择了创新创业这条路,那就必须永远走在创新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