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和远方”,最能直抵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许,古典诗词里就藏着“寻宝图”。从大江大河到三山五岳,从秦岭峨眉到岭南大地,千年之后的我们继续跟着地图去旅行,饱览中华大好河山;跟着地图去读诗,领略中华诗词之美,新书《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融合了古典诗词赏析与地理科普,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新近出版。
顺江而下,上游看杜甫草堂,中游见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下游赏谢朓楼、凤凰台、赏心亭、芙蓉楼、北固亭、望湖楼……书中共选取100篇(组)古典诗词,内容涵盖诗经、乐府、唐诗、宋词。每篇诗词的阐释,包括原诗、注释、诗人卡片、地理卡片和大诗兄说几个部分。全书分七章,黄河、长江、大地、大海、名山、名城、名楼、名城,犹如项链串起古诗词明珠。
比如,当我们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总会吟诵起诗仙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到长江三峡,总会联想到诗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杨金志笔名“大诗兄”,曾出版《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春、夏、秋、冬)》等古诗词普及读物,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诗和远方”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没有“远方”的诗歌,往往苍白无力、空洞无物;没有诗歌的“远方”,则显得直白、冰冷,缺乏吸引力。“中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瀚海,我们都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中国的壮丽山河不可胜数,我们所领略的不及万一。”
书中的逻辑架构,摆脱了单一的时间顺利或诗人分类,而是基于空间顺序和地理景观类型编排,以地理坐标串起古诗词地图。以李白为例,书中形容其为“旅行达人”。李白20多岁时,从他的故乡蜀地出发,顺长江而下,开始壮游,一路行舟,一路作诗。他爱好游山玩水,各地名山盛景均留下他的诗作。
从《峨眉山月歌》到《渡荆门送别》,李白在长江上游的川蜀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一生中的很多时光也是在长江流域度过,滔滔江水涵养了他的浪漫气质,《峨眉山月歌》是对故乡的告别,也是对新世界的憧憬,是写给友人的诗函,也是为世人设计的一条经典巴蜀旅行路线。此外,李白也不止一次为庐山等“旅游胜地”代言,比如最有名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连同行苏轼也忍不住为这首诗“点赞”,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而提到苏轼,书中认为这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一位“基建达人”——年轻时担任凤翔府判官,修建了喜雨亭;在密州任知州,修葺了超然台;被贬黄州时,修建东坡学堂;任杭州知州时,又主持疏浚西湖,堆筑苏堤。他还为这些地标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等诗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直以来,读者只知道战士戍守边塞,边塞苦寒而又遥远,但是并不清楚诗中的玉门关到底在哪里,春风又为什么不度玉门关。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才能更深入地认知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学者单之蔷评价,《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在古诗词创意解读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古典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地理的联系非常紧密。诗词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诗词作品创作的地理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都应视为诗词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