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杨浦区域内的长海医院、新华医院、肺科医院、市东医院等医疗机构,先后派出医疗队员驰援武汉。今天,一场杨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杨浦区沪东工人文化宫举行。医疗队员闻令而动、逆行出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用大义大爱和精湛医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让现场的观众为之动容。
雷神山的“标杆战斗力”
在雷神山医院C3病区,杨浦区中心医院的50名医护人员在那里战斗了47天,最终实现了包干病区59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复阳。
以团队作战,互相支撑为特点的“整建制”,是这支团队的最大优势。50名医护人员来自覆盖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等多个专科和八大护理专科,分工明确。通过建立严格的流程规范,病人来了,分到哪里,怎么诊疗,由谁负责,怎么排班,都安排得清清楚楚,由于流程专业规范,成为大家争相来学习的“样板病区”。
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现成经验,要把事情做好,需要不断地观察、发现、改进。为此,团队设计了“色彩分级彩虹卡”,用颜色卡对病人进行分类,比如深蓝色代表重症患者,玫瑰色代表有合并症,橙色代表焦虑,然后把颜色卡放在诊区和床位做对应。记颜色比一个个记住人要快得多,这对医生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哪怕是第一次接触病人,一看颜色就能大致了解病人情况,做到“一人一方案”,治疗效果就有保障。后来,色卡区里还增加了二维码,大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最新的疫情信息、科普知识和康复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在病区里建立了“病区区长制”——通过统计处于恢复期、又热心公益的党员干部患者,请他们来当病区区长,一起关心同病房患者。老党员们听说自己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相当高兴,这种积极的状态,也有利于自己康复。
那些“意外”的温暖
市东医院的翁超,是这次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杨浦区援鄂医疗小队的队长。在驰援武汉的日日夜夜,许多点点滴滴的温暖,让翁超和同事们毕生难忘。
翁超记得,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东方航空公司的空姐们给每人送上一个红色袋子,外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里面除了飞机上的水和食物外,还额外准备了一些干粮,怕医护人员到武汉当天来不及吃饭,可以垫垫饥。听到这些话,一瞬间,许多人的眼里满是感动的泪花。
而在武汉,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睡衣大哥”,也让大家至今难忘。这位“睡衣大哥”,负责夜间11点到凌晨5点的接送。为了抢时间,他总是穿一套咖啡色的睡衣,“睡衣大哥”因此得名。一次,他半夜送医护人员去武昌火车站拿防护物资,听说有人是第一次来武汉,特地在武汉三镇多兜了一圈,一边兜,一边介绍,“你看这里,以前是什么样的;这里经常堵车,这里组织过什么活动……”夜色中,马路上空空荡荡,但开车的这个人,却有着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你会觉得为了他们,我们都应该战斗下去,让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重新热闹起来,重新变成他所介绍的那个样子。”
在我们离开武汉的时候,“睡衣大哥”说,“以后你们来武汉,一定要找我,我免费为你们服务。”没想到,几天后,他和妻子开车来到上海,还送来了150个毛绒娃娃,“因为担心给别人添麻烦,当天晚上,夫妻俩就在东方明珠附近的停车场睡了一夜,来回1600公里,就是为了再看我们一眼。”
照片:杨浦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