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国歌展示馆,它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这里至今仍然保存着首版《义勇军进行曲》的黑胶唱片,放在唱机上还能正常播放......每当国歌响起,奏响的不仅仅是46秒的旋律,而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今天(21日)下午,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数理学院师范专业2017级学生王宇晨展示了一堂关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地——国歌纪念广场、国歌展示馆的微团课。
据悉,这场微团课是她和团队寻访“奋进的歌声: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与孕育地”红色线路的初步成果。这也是“永远跟党走”——上海师范大学“初心之地学党史”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现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和师生代表共同发布百支学生红色大寻访任务书。葛卫华介绍,该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将党史学习教育做实做活。学生完成红色寻访任务后,将通过打造“百堂微团课”精品课程,以青年教师身份把红色故事带进百所爱心学校,面向全市中小学进行讲授。
百支队伍寻访“初心之地”
“走进瑞金初心会客厅,我第一次知道新老渔阳里之间有一条‘马克思主义小道’。走在这条小道上,我仿佛能够感受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渔阳里6号与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人建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的激情澎拜……”活动现场,人文学院学生倪卿汇报了寻访“共青团的足迹:共青团的诞生地与孕育地全回顾”红色线路的初步成果。
3月以来,上海师大依托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组建百支红色大寻访学生队伍,用好研究成果,用活红色资源,讲好诞生地故事,精心设计推出“建党的旅途”“共青团的足迹”“荣耀的召唤”“思想的光辉”“隐蔽的战线”“永恒的凝望”“文学的繁荣”“创刊的历程”“奋进的歌声”“工人的力量”十条红色寻访线路,开发了生动活泼、贴近实际、更具青年味的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微课程,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大力唱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活动前期,学校已组织10余支队伍实地寻访并形成了一定成果,倪卿便是参与者之一。她感慨:“记录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资源是新时代信念的使命。作为上海师大的学生,我们有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更有理由讲好上海红色故事。”
“参加红色大寻访所让我们学到党的历史和伟大精神。党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坎坷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先辈们所发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代青年学习,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难题,我们应该做到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发扬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数理学院孙兴说。
从新老渔阳里的故事中,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南昌路100弄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红色基因的旧式石库门里弄。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所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等等,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征程的起航之地。”在今天下午的专题党课上,苏智良以《初心之地渔阳里:老渔阳里的朋友圈,新渔阳里的青年团》为题,将新老渔阳里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娓娓道出。
“老渔阳里2号的朋友圈有1920年6月第二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毛泽东,有在此会见陈独秀后加入上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林伯渠,还有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沈雁冰......”苏智良介绍,新渔阳里6号不仅诞生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孕育出了华俄通讯社和上海外国语学社,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在内的诸多革命干部均曾在后者学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上海城市历史中的这抹红色,是近代上海发展中堪称亮丽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中必须列入的重要课题。”在苏智良看来,对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不仅需要时间坐标,还需要空间的坐标。正基于此,苏智良教授团队耗时十年编成《初心之地 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该书所收录的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遗址达到1000个,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共中央机关和领导人在沪史迹等。同时,较为完整地收集了与革命相关的报社、书店、出版社、印刷所,展现民主党派人士在沪活动点。苏智良说,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正在消失的红色遗址留下最后的影响,他更希望有更多的红色纪念地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地标。
“同学们,配合着书去这些红色纪念地实地看看,一定会有很深的体会。”苏智良说,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仍有许多史迹亟待寻访与保护。他鼓励青年学生学加入保护、弘扬上海红色文化的行列,通过实地寻访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据悉,活动当天,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超20万人次学生通过收看网络直播形式,在线收看了苏智良的专题报告和师大青年大学生的寻访分享。
图片: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