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一新的中共一大会址。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上海,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文化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浸润滋养着生活在这座超大城市的每一个人。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大多集中在上海。上海现存各类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612处。
本月底,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中共一大纪念馆即将竣工,并开始“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陈列。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在内的“五址”,目前都已完成修缮。
随着一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一批理论课题研究实现突破,一批活动项目蓬勃开展,一批文艺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的红色名片愈加鲜亮。
修缮:物理空间史迹史料都经过反复论证
阳光斑驳,梧桐掩映,修缮一新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安静伫立。按照文物建筑“不可改变建筑原状和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静安区特意请来老工匠补缺修复,外立面尽可能还原当年的红青砖清水墙、砖雕青瓦顶门楣、巴洛克式的观音兜山墙……“为保护文物本体,修缮时,客堂间地砖上每一块马赛克都经过反复比对论证。”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远处广场上,一座新创作的以“忠诚与奉献”为主题的雕塑已完成,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机智英勇、无私无畏的忠诚品质与奉献精神。旧址周边,道路、绿化、灯光等也在加紧调整。
高规格修缮保护难,修缮前的旧改更不易。地处老城厢闹市区云南中路福州路口,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所在地,也是中共中央在沪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旧址。为了修缮保护这座城市中心的
“红色中枢”,黄浦区委花费大量精力置换出房屋,又邀请党史专家开展史实挖掘和研究工作,终于完整复原了旧址历史风貌。
展陈:内容丰厚技术赋能让参观者成为“见证者”
修缮的同时,展陈的提升也在抓紧进行——增补红色史料,丰富展陈形式。以更丰厚的内容、更生动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
中共二大纪念馆副馆长尤玮透露,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将在原有200张图片、30余件实物的基础上,新增一批文物复制件,并运用图文、实物、雕塑、音视频等多种展陈形式,讲述中共中央军事部自1925年10月在上海成立至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离开上海,近8年间的历史变迁。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的布展也在火热进行中。展览运用图文资料、观众互动、情景演艺等,再现了中央秘书处从1926年成立至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迁往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的展览将分为“应运而生:中央特科成立”“屡建奇功:中央特科主要勋绩”和“群英荟萃:中央特科著名人物”三大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二楼,除史料展陈外,一块互动式屏幕能够录入参观者的影像,以“现实生成”技术将参观者的影像融入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每一名参观者,都将穿越时空成为历史“见证者”。
赓续:用好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腥风血雨的岁月里,他们如定海神针般承载起了革命的风云变幻。”浑厚的旁白声中,立体沉浸式影片讲述了当年斗争的惊心动魄:在上海担任党中央会计的熊瑾玎夫妇挂出“福兴”商号招牌,掩护党中央政治局机关相关工作及活动。多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多次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内,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情景互动,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感悟革命年代中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结合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多红色遗迹遗址推出多项创新活动。譬如,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打造情景式党课,同时,还与部队共建志愿服务基地。
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情景剧舞台即将建成,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重大历史事件将以红色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