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本报记者 袁婧 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如何把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今天的95后、00后大学生?
一批名师大家,主动请缨讲党史。“每当一项硬任务下来,我们都会自发组织党员战斗队带头攻关,从没有人抱怨。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奉献自己,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渴望。不求成名,但求成才,这是我们自年轻时开始的追求,希望你们能传承下去。”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日前受邀走进上海交通大学,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向青年学子讲述我国船舶设计建设行业发展历程。
深挖校史党史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专业精英畅谈入党初心,激发青年学生对科技强国的热望,在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两代人的“交心效应”正在显现:今年,该学院学生入党申请人数已达226人,较去年同期增长34%。就在回母校这一天,朱英富还与船建学院的党员学生座谈,让学子们直呼“终生难忘”。
党史学习,内容为王。时下,沪上各高校通过打造“高言值”课堂,融入人文、科技、艺术等丰富元素,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定青年一代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开发优质党史课
在大学,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正值建党百年,让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从学科视角为大学生打开学习党史教育的新空间,沪上高校有诸多新尝试。
《体育中国》《中国记忆》《光影中国》……上海大学最新推出的红色传承系列思政选修课,续写着“选课靠秒”的火爆人气。“只有以有厚度的内容承载有深度的理论,党史学习教育才能彰显温度、引发青年学子的共鸣。”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以《光影中国》为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电影人用镜头记录党领导下各条战线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中国面孔”成为光影记忆,也镌刻在人们心里。
有一节课上,受邀开讲的上海电影学院教师、导演柴健就结合参与《我和我的祖国》的拍摄经历,与大学生们分享了个体与国家之间何以共鸣同构。这部影片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七大高光时刻中七组“小人物”的历史瞬间。他们的故事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平凡中自带光环,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的面孔和故事,铸就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有思考、有亮点、能彼此激发思维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培养青年一代的价值认同,需要大学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开出一批具有‘高言值’的优质党史课。”顾晓英说。
“中国的天空上原本没有一架自己的大型客机,直到2017年5月5日,航空人用11年的付出,把这个数字变成了1。”日前,复旦大学启动“青年体悟人民城市”系列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国商飞团委委员杨帆讲述了自己从复旦毕业后走进工厂,用青春书写“大飞机”故事。听行业青年讲城市发展,跟青年榜样看城市建设,聚青年学子讲百年党史,领党团骨干学基层治理……在复旦大学,学校引进上海16个区以及相关行业的近百名优秀青年担任“人民城市”青年讲师团成员,走进团支部,为青年学子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城市建设、基层治理、行业发展的鲜活案例,用青年人的语言引导青年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
在复旦,团员青年们还将以团支部为单位,前往青年讲师的工作所在地,“沉浸式”体验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一线场景,身临其境感悟时代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伟力。
用活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学思践悟守初心
上海师大学生参观国歌展示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认为,为青年人讲党史一定要观照现实,而学习党史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实践,要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和实践中,感受党的百年历程,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我们现在所在的国歌展示馆,至今仍保存着首版《义勇军进行曲》的黑胶唱片,放在唱机上还能正常播放。每当国歌响起,奏响的不仅仅是46秒的旋律,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4月2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数理学院师范专业2017级学生王宇晨现场展示的“微课”,正是她和团队寻访沪上红色地标的最新调查成果。
3月以来,上海师大依托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组建百支红色大寻访学生队伍,精心设计推出“建党的旅途”“共青团的足迹”“荣耀的召唤”“思想的光辉”“隐蔽的战线”等十条红色寻访线路,开发出了一批生动活泼、更贴近青年学子的微课程,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学思践悟。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上海城市历史中的这抹红色,是近代上海发展中堪称亮丽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中必须列入的重要课题。”在苏智良看来,对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不仅需要时间坐标,还需要空间的坐标。而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的研究,实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仍有许多史迹亟待寻访与保护。“我们要让更多青年学生主动加入保护、弘扬上海红色文化的行列,让他们通过实地寻访,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始终保持与党的历史使命同心同向。”
将专业史与校史对接、融合,有效提升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在上海电机学院,00后大学生李宇轩在参与学院组织的“寻访新中国工业发展史”校友走访活动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新中国建设需要,有几百名校友毕业后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其中有近百名校友来到湘潭电机厂。此次来到湘潭电机集团,现场聆听四名前辈讲述当年的求学经历和在岗位上砥砺前行的奋斗经历,李宇轩和伙伴们忍不住感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下一棒即将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我们一定要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多形式讲好党史,95后、00后争做信仰传承人
③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师生走访711所。
在不少一线教师看来,面向青年学子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要“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实现“时空穿越”,让青年学子真正走进、读懂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复旦大学党校办主任、《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营造一个“学生可以感受信仰之源、真理之甘的场景”。
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便是最鲜活的场景之一。近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每天都需接待10支参观团队,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而给这批青年人讲党史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中,有56名是学生队员,超过一半同时担任院校两级学生工作。“通过一个队员带动一个群体,一系列产品碰撞一团火花,一支‘星火’队树起一面旗帜。”周晔说。
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以“我讲党史给你听”为主题,面向书院2300多名师范生开展了22场主题班会,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倒计时100天起,“上应艺术”公众号每天都会发布一篇党史故事,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为每个故事创作绘画、海报、水彩、视频等多种形式艺术作品,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