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长假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一度的劳动节。春光正好,许多市民纷纷启程奔赴“诗和远方”,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青年医生缪青来说,随着早晨6点多的闹钟响起,她要奔赴的是中山医院发热门诊,8点准时上岗,这是一个早班。
“4月上岗时,就知道‘五一’假期都要在发热门诊度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就这样,没节假日之说,习惯啦!”80后医生缪青说话爽快。作为感染学科的医生,她更清楚发热门诊的意义,“这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守好!”
疫情以来,上海不断加强发热门诊体系建设。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最新获悉,全市发热门诊已增至122家,留观床位总数达到1100余张。
数据显示,本市约80%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由发热门诊筛查而出。这些遍布全市的发热门诊以及遍布社区的发热哨点诊室犹如“哨兵”,构筑起全城的“发热防线”。
在发热门诊过“五一”
80后医生夫妻档节日坚守医疗一线
中山医院发热门诊医生队伍由多学科抽调而来,缪青轮到的是4-5月的班头,当中正好包裹着“五一”假期。
一上午4小时左右,缪青在发热门诊接诊了8名患者,包括3名肿瘤患者。
“谁都不想节日第一天就来看病,还到了发热门诊,但我们必须严格甄别,守好这根防线。”快速吃午饭的间隙,脱下防护装备的缪青与记者说了会儿话。
缪青很理解患者就诊心切的心情。她说,发热门诊像一个特别的急诊,面对着各种情况的患者,他们都因合并“发热”被指引到此,发热门诊的医生承担着双重使命:既要快速、严格甄别患者的情况,也要给予相应的就地应急治疗。
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山医院发热门诊就全年无休地运转着,且还在不断升级。中山医院内部,包括发热门诊在内的防控方案还在不断优化、细化。
这是缪青新冠疫情以来首次进驻发热门诊,但她对这里并不陌生。疫情以来,中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呼吸科组成了“发热二线班”,缪青是“二线班”成员。在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中山医院感染病学科主任胡必杰教授的带领下,他们要跟进每个疑似病例。
时钟走到下午3点半,早班结束,脱下防护装备的缪青,做好消毒清理工作,赶紧喝了一大口水,并与中班医生交接着早班情况。
节日第一天,下班回家有什么打算?缪青笑着说,“带娃!缓解下婆婆的压力。”缪青的孩子2岁,先生是瑞金医院的骨科医生,这个节日里也要值班,5月1日就是一个24小时的班头,他俩一早是双双奔赴医院,再见面得第二天了。
“这就是医生夫妻档的日常。”缪青笑言。看了看她的排班,真的是在发热门诊过“五一”:5月1日早班,2日、3日中班,4日、5日夜班。这名中山医院80后党员医生对记者说,作为感染学科医生,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为战疫贡献力量,其实非常高兴、非常自豪。
90后护士坚守发热门诊一年多
“做二休二就是我的时间表”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节假日,做二休二就是我的时间表。”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神经外科护士张超从,新冠疫情伊始就作为志愿者支援发热门诊。这个名字里带“超”的90后女孩,真就像超人,这一年多始终坚守在这“第一道防线”。
最近几天,发热门诊日均就诊量70多人次,1名医生、2名护士的阵容满负荷运转着,十分繁忙。张超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流调、问询、引导发热患者完成“核酸、血常规、CT”等全套检查。
与一般发热门诊稍不同的是,市一医院的5G标准发热门诊在遵循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集门诊、留观于一体,并应用了5G智能医护机器人,可实现远程查房、远程接诊、多学科专家会诊等。与此同时,机器人还能承担病房内送药、送餐、清扫消毒等工作。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5G标准发热门诊会诊中心,诊疗流程让人耳目一新。
工作量看似减轻不少,但对这里的医护而言,12小时一个班次仍是不小的考验。“一般中间只有1小时用来吃饭喝水、休息一下。”张超说,虽然物资不紧缺,但防护服还是相当珍贵的,大家仍默契地遵守“上班不喝水、不上厕所”的准则。
她也希望疫情能快点结束,“很久没见科室的小伙伴们了,很想念他们,希望大家都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儿科发热门诊“有点热”
医生严阵以待护航“花朵”
眼下,天气渐热,发热门诊也“有点热”。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由于昼夜温差大,不少孩子纷纷中招。“一上午已经看了20多个,小患者挺多的,大部分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刚结束急诊的工作,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生张聪聪便翻班至发热门诊,这个“五一”假期,她的首要任务便是守牢这根“发热防线”。
去年年中,儿科医院在6号楼感染楼前辟出一方普通发热门诊,选址位于医院“下风口”,按照“三区两通道”严格布置,并设有独立排污系统。
张聪聪告诉记者,按照规定,所有发烧患儿都会被引导至发热门诊,接受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一般四至六小时可出结果。在发热门诊初步处理病情后,便可拿着核酸阴性检测报告,前往门急诊就诊。
在发热门诊,张聪聪的角色有些特别,她是一名“把关医生”,这意味着所有危重症的孩子都会汇总至她的17号诊室。
▲张聪聪的同事在为小患儿做核酸检测。
5月1日早上,1岁半的湛湛(化名)就在候诊时出现了险情。“孩子一度烧至近40℃,出现了高热惊厥。”张聪聪说,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将他送到抢救室,吸氧、监护、开放静脉通路、补液……一气呵成。所幸抢救及时,孩子情况稳定,神志清醒,等待后续进一步检查。
穿着防护服忙前忙后,一不留神便已浑身湿透。张聪聪笑着说,“热是热点,但相比之前条件好多了,通风性很好,还能开空调,已经很满足。”
在上海,发热门诊都是24小时不分昼夜运转着的,寒来暑往,无数个像缪青、张超、张聪聪这样的医务人员放弃了自己的假日,守护万家安康。
节日里,让我们向全市所有奋战在防疫线上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的付出!
图源: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