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要说到明君的代表,大概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辅佐父亲唐高祖李渊打江山,在唐开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劳;登基后推行一系列合理政治措施,与民休息,恢复隋唐易代过程中的战争创伤,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均获认可的帝王。那么,你知不知道,唐太宗是怎么死的呢?

如果他多活十年,当时作为他后宫嫔妃的武媚娘或许就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女帝;他去世前酝酿的一些政策如果落实推行,也许唐朝的疆域和政治格局都会有所不同……当然,历史无法假设,而且唐太宗之死也并未给他的子孙敲响警钟,唐朝另外至少有五位皇帝也因类似的原因去世,这个原因,就是丹药。

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亲眼看到他们吃的是什么药,亲口问一问他们为何要前仆后继地服丹,但细细梳理历史记载,也可以揣摩一二。

印度的长生药是怎么害死唐太宗的?-LMLPHP

唐太宗之死亡与印度长生药密切相关。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借尼泊尔及吐蕃兵征服北天竺之后,带回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此人自称200岁,会炼长生不老药,太宗服药,但却无效。“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不久唐太宗驾崩,极可能是服药中毒的结果。朝廷欲将此术士治罪,但是又怕引发连锁反应,“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资治通鉴》卷二〇一)。高宗时此神棍竟又来,再次提出为皇帝炼药,李勣嘲笑曰:“此婆罗门今兹再来,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资治通鉴》卷二〇〇)神棍不久死去。

众所周知,魏晋隋唐时期,服用丹药的风气十分盛行。可以肯定,在天竺术士来到长安之前,唐太宗就已经在服用本土丹药。当时宰相高士廉薨,唐太宗欲前往吊丧,房玄龄顿首谏曰:“陛下久御药石,不可临丧。”(《册府元龟》卷一七二)服丹药之后不可吊丧,这是当时的风俗习惯,例如《明皇杂录》《宋高僧传》记载玄宗时期兵部侍郎张均、房琯、韦陟都是高僧义福之徒,义福将死,想与大家诀别,而张均因饵金丹,不肯“临丧”。高士廉去世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此时已经“久御药石”,而王玄策献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的时间是贞观二十二年,可见唐太宗服丹药并不是始于该婆罗门僧,而是在此之前早有服用,可能是对效果不满意,才转而求助于域外方术。

在此之前,唐太宗曾经接触过天竺医药,并且药到病除。《太平广记》卷二二一引《定命录》:“属太宗气疾发动,良医名药,进服皆不效,坐卧寝食不安。有召三卫已上,朝士已下,皆令进方。裴随例进一方,乳煎荜拨而服,其疾便愈。”而《证类本草》卷九记载同一件事时病名更加具体:“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它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乳煎荜茇法,御用有效。”乳煎即以牛乳熬煮。荜茇,即荜拨,胡椒科植物,产于热带、亚热带,味辛辣,用于治疗腹冷痛、呕吐、泄泻、心绞痛等。这种药物来自热带,又用牛乳这种汉人少用药物,高度怀疑药方来自印度。

唐太宗服用此药的时间应该是在贞观十七年之前,因为按《独异志》等记载此事与魏征有关,当时唐太宗欲以官职奖赏献药方的卫士张宝藏,而魏征表示反对。魏征去世于贞观十七年。也就是说,在王玄策献那罗迩娑婆寐之前,唐太宗已经服用过天竺药物,由此根治了长年痼疾,这可能让他对天竺医药产生了良好印象。

印度的长生药是怎么害死唐太宗的?-LMLPHP

那么这位天竺术士究竟给唐太宗提供了什么药物?

先要说明的是,印度自古就有自己的长生药,与中原迥异,称为Soma。李约瑟等人认为古代印度的长生药Soma和波斯的长生药Haoma促使中国产生了长生药的观念(《李约瑟视野中的印度科学》),饶宗颐《塞种与Soma不死药的来源探索》讨论了西王母崇拜与西域的Soma长生药的关系。对于这些观点我本人持保留态度。因为追求长生不死是古人本能,而中国本土的不死药和长生成仙观念更多的是与海洋有关,而不是西域丝绸之路。

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一书讨论了天竺术士带给唐太宗的药物。陈明认为,唐太宗服用天竺药物是为了治疗征高丽时候的箭伤。当时安市城下,守军的箭射中了唐太宗的眼睛。但这一点亦可存疑,因为唐代史料没有这样的记载,甚至同时期的新罗、高丽史料也没有这样的记载,是18世纪之后朝鲜李朝《三渊集》等文献才开始编出这样的故事,可信度极低,应该是朝鲜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段子。唐太宗服用丹药的原因就是想长生不死,这是很多君王人生最后阶段共同的行为。当时的太宗已年近五十,这在古代来说已经是老年,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也不奇怪。

陈明指出,长生药是古代印度生命吠陀的组成部分,和中国的丹药一样,也有多种搭配组合,常使用的有诃黎勒、余甘子、长胡椒、打托果、牛乳、酥、五灵脂、酸藤子等,在西域出土的梵文写本《鲍威尔写本》中记载的长生药则有穿心草、假马齿苋、甘草、积雪草等。《医理精华》《耆婆书》里的长生药也是大同小异。陈明指出,11世纪以前的印度长生药,极少有矿物质和金属药物,主要是草木药。这个是重点,因为中原的丹药引发中毒主要是由于礜石、丹砂等物。而印度的长生药总的来说是没有什么强烈毒性成分的。

但有意思的是,那罗迩娑婆寐给唐太宗造长生药的时候,却与中原术士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旧唐书·西戎传》:“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天竺长生药的主要组成部分仰赖当时的丝路贸易,不是特别难得之物,尤其是7世纪的天竺长生药并不使用石药,但娑婆寐却“采诸奇药异石”。其药方具体成分已经不可考,但是这些迹象表明,他极可能入乡随俗,迁就中原人的观念,在天竺长生方里加入了矿物质药物。中国自古的互渗律思维带来对金石类药物的崇拜,认为金石不朽,故服用之后可以身体不朽,《周易参同契》卷上:“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所以他极可能是杂糅天竺、中国的长生药,搞出了一个新配方。但是和其他很多丹药一样,不仅无效,而且有毒。唐太宗之死或许不能完全归罪于他,因为在他来之前,唐太宗已经开始服用丹药,而且是“久服”,但量变导致质变,天竺术士的药物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当时很多朝臣惋惜太宗之死,欲将那罗迩娑婆寐明正典刑,大约反映出他所起到的恶劣作用。

尽管太宗的悲剧在前,他的子孙们却似乎并未引以为戒。服丹药几乎可说是唐朝皇帝的家族传统,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可谓“矢志不渝,前仆后继”,明文记载直接或者间接死于丹药的多达六人,除太宗外还有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占唐代皇帝总数四分之一。其中有直接被毒死的,如太宗;亦有服丹药后导致精神怪异引发谋杀的,例如宪宗、敬宗。而为他们提供丹药的术士,有的是真正相信自己的法术,有的则是不折不扣的骗子。

唐朝皇帝一代代受丹药之害,但“合理化推诿”这种心理机制也一次次发挥作用,丹药害人,并不能使皇帝们得出结论“丹药害人”,而是认为服食方式不对,配方不对,禁忌不全……总之,不可能从整体上反对丹药。《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上(唐武宗)自秋冬以来,觉有疾,而道士以为换骨。上秘其事,外人但怪上希复游猎,宰相奏事者亦不敢久留。诏罢来年正旦朝会。”武宗迷信丹药而病重,但术士以“换骨”为理由继续迷惑武宗。唐武宗的情况御医和诸臣都无法掌握,最终不治。成语脱胎换骨本是道教词汇,指服丹药后胎、骨均焕然一新,然后成仙(或长生)。《云笈七签·阴阳六甲炼形质法》:“虽功成道著,先未知道之时,积罪殃结,毁破肌肤,损伤骨脉。成就之后得蝉蜕,留皮换骨,隐迹岩穴,养骨髓,滋皮肉,千日方朝五岳受事,与前等同功也。”而且古人认为脱胎换骨的过程与胎儿的孕育一样需要时间,《云笈七签·大还丹契秘图》:“人以十月成身,丹以十月脱胎,人道相通,超凡入圣,岂不了然乎!”同书另一处提及服丹要满千日,才可换骨。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人服用丹药明明已感不适却还要坚持的原因,他们认为脱胎换骨和蝉蜕一样,是个缓慢而且痛苦的过程,需要忍耐。术士之所以可以骗钱,就是因为有这个“窗口期”,而唐武宗身边的术士同样利用了这一点。一旦武宗死亡,估计他们又可以“尸解”为借口,最终开溜。皇帝就这样甘心接受愚弄。

——摘自《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中华书局出版

05-06 16:24